回覆列表
-
1 # 純鏡文化
-
2 # 四味毒叔
《獵毒人》第一個鏡頭就是一鏡到底,拍了一天。個人非常喜歡一鏡到底這種表達方式,但就劇組而言,這種鏡頭耗時耗力需要全組人員包括群眾演員都要默契配合才能完成。電視劇中呈現比較少,畢竟考慮問題比較多方面。
《獵毒人》第一個鏡頭就是一鏡到底,拍了一天。個人非常喜歡一鏡到底這種表達方式,但就劇組而言,這種鏡頭耗時耗力需要全組人員包括群眾演員都要默契配合才能完成。電視劇中呈現比較少,畢竟考慮問題比較多方面。
被“一鏡到底”濫用毀掉的影視作品
看多了現在的電視劇和電影,總能不經意的在某些戲段中看到一段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的無cut點長鏡頭,足見現在的影視拍攝者,似乎都對這種“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情有獨鍾。
“一鏡到底”的長鏡頭,顧名思義,就是指在拍攝中沒有cut的情況,運用一定的技巧將作品一次性拍攝完成。或許是隻有幾分鐘或者十幾分鐘的一段長鏡頭,而更執著的,就有一些電影是在完全“一鏡到底”的手法下拍攝完成,全程無cut。比如電影《奪魂索》、《俄羅斯方舟》等。
一鏡到底只能說是電影主旨的塑造成分,而某些影視作品,則把這塑成手法過於喧賓奪主,一心只想著無論是什麼電影電視劇,都能隨便在某個地方加一個“一鏡到底”的長鏡頭,作用不是為了藉此手法可以更好的表達影視作品的主旨,而是想著以此博眼球,賣弄技法,更是把輔助的攝影手法作為主題藝術去強調展示。
在日常所看到的電視劇電影裡,我們視覺上所熟知常見的,一般都是鏡頭切換剪輯組成的畫面,而對於不怎麼常見的“一鏡到底”長鏡頭技法,則是紀錄片常用到的手法,這就需要對比一下紀錄片與影視劇的不同了。
相對於影視劇,紀錄片本身拍攝也更簡單,因為寫實的特性,紀錄片就不需要顧及到演技和幕後配合這些太細膩、過於嚴謹的成分,或者根本連演員都不需要,所以更多的是在攝影上下功夫,如何能讓觀眾更好的感觸到紀錄的真實性。
紀錄片表達的內容主要是在“記錄”二字上,而長鏡頭的技法,便能像一雙眼睛一般一路跟隨著紀錄的腳步,鏡頭“眼都不眨一下”,表現的就越真實主要。
一鏡到底的特點就是慢、準、穩,有如小橋流水般的節奏拍攝,在長鏡頭中出意境。不需要劇本般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劇本情節樣式。否則便太假,紀錄就沒有“紀錄”意義。而一鏡到底便能更好向觀眾展現真實,體現自然生活的一面,可以更好的表達了紀錄的主旨。
而用在走劇本的影視作品中時,除了要考量攝影技法的“硬”功夫外,更需要考量演員的功底和幕後人員的完美配合。就因為這種無cut點的手法顧及的東西太多,所以難度也大,所以在影視劇中就不常見。
這也就讓一些人抓住了商機,專門去拍這種“一鏡到底”的鏡頭,以此彰顯自己技術的牛逼,拍攝的有多辛苦。而不去顧及觀眾們真正想看的主旨和作品的意義。
到底什麼時候可以用到長鏡頭,這都該由故事裡的實際情節決定。而不是取決於個人意向,過分強調了手法,冷淡了故事情節的表達意義。
影視的拍攝創造手法,如切鏡,倒放,特寫,一鏡到底等等,可以說與文章的寫作技法是如出一轍。寫作也有各種各樣的手法,如渲染、烘托、比喻等等。
寫作的手法,只有以彰顯主題中心意志的目的而存在,手法服務於中心主題。寫文也最忌諱以辭害意,矯揉造作,穿鑿附會,強扭成文的現象,刻意去賣弄手法。
這不僅達不到表達的效果,更多的有如“一顆老鼠屎,毀了一鍋粥”。這也同於影視手法的濫用現象,不以拍攝技法去表現情節和主題,則有如買櫝還珠。使人看了只有生硬和彆扭。長鏡頭的濫用,更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看之無味。
真正好的作品,是能不露痕跡的利用好手法,不知不覺的把觀眾帶入並沉浸在故事情節中,以此達到拍攝的目的,而不是濫用技法,譁眾取寵,讓觀眾跳出戲外去注意到手法這個空架子,最後卻什麼都得不到,當觀眾審美疲勞的出現,意識到手法的空乏,也將不利於未來影視劇的發展。
影視是文學藝術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藝術從來都是嚴謹的。一部影視作品,就如一部機器,拍攝的手法就是組成它的部件,該裝那就裝那,如果一昧胡裝亂造,脫離主題而單獨存在,還指望它能跑起來嗎?結果只是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