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只小野猴
-
2 # 歷史裡的女人
所謂的君子之戰,出現在西周和春秋時期,最根本的原因是周朝天子統治輻射能力的體現。
西周是周朝最興盛的時期,在統一天下以後,周天子分封諸侯國,代表了周天子的權利高於一切,各方都以周天子為老大,哪裡有利益糾葛,天子派人去調節一下就可以了。
西周為了能更好的集中權利,還制定了《周禮》用來約束王公貴族和諸侯,《周禮》雖然看似禮儀制度,實際將等級制度完全體現出來,這也是周天子加強領導權的一個手段。
有了周禮的約束,各國尊卑立顯,完全尊周天子為大統。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的統治地位下降,齊國率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策略,到處替天子平事兒,其中齊桓公伐楚就是最典型的君子之戰。
當時齊桓公還沒有葵丘會盟,楚國地處蠻夷之地,經常騷擾侵略中原各諸侯國,率領諸侯國的軍隊攻打蔡國。齊桓公考慮再三,決定“討伐”楚國。
這倆國並沒有打仗,而是透過對話就解決了。當時楚成王派使節到齊軍對齊桓公說:“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風馬牛不相及也,沒想到您進入了我們的國土,這是什麼緣故?”
齊桓公派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先君大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長官,你都有權征討他們,從而共同輔佐周王室。’召康公還給了我們先君征討的範圍:東到海邊,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隸。你們應當進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工室的祭祀供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我特來徵收貢物;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
楚國使臣回答說:“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麼敢不供給呢?周昭公南巡沒有返回,還是請您到水邊去問一問吧!”於是齊軍前進,臨時駐紮水邊。
兩國就這麼對著相望好幾個月,其他諸侯國也都伸長了脖子等結果,最終楚國認慫,兩國簽訂條約,各自離去。
從這一君子之戰不難看出,當時的諸侯國受到禮制的制約,不敢輕舉妄動,也說明了周天子此時的威信尚在,到了晉國三家分晉後,周天子權利幾乎喪失,戰國時期到來,再不受禮制約束的各國也就沒有君子之戰了。
-
3 # 北科談人文
這個說法主要源自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在春秋時期,周天子威信尚存,注重禮儀,大家打仗都講究師出有名,形式特別重要。
什麼是講究形式呢?
最有名的一條就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在春秋的時候作為宣戰使節是一件很輕鬆的差事,使節們會大搖大擺的走進敵軍的軍營,然後朝著敵軍的主帥遞交戰書,接著被好吃好喝的招待著,像是去朋友家旅遊一樣。
最有名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宋襄公在泓之戰中說過:“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
不重傷,說的就是在戰鬥的時候如果敵人有人負傷了,那麼就不要讓他重複受傷。
不禽二毛,說的就是不能擒拿白頭髮的敵軍士兵。
不以阻隘,就是不在險隘的地方狙擊埋伏敵人。
不鼓不成列,就是在敵人沒有完成列隊之前,不應該擂鼓發動進攻。
春秋之後,周天子威信下降,諸侯分裂割據 禮儀崩壞,君子之戰也就逐漸消失了。
回覆列表
回答問題之前,先介紹一下何為君子之戰!
君子之戰,始於商朝末期,各方國(類似於諸侯國)之間看不順眼了,會先下戰書給對方方國,將自己為何開戰,帶多少兵馬,寫得一清二楚,後雙方約定地點打一架,在指定地點排兵部陣。部兵快的,絕不會偷襲攻打部兵慢的,分出勝負之後,輸的一方肯定是要撤軍的,而勝的一方追殺絕不可以超過百步距離。對於其中負傷的,年幼的,年老計程車兵或百姓絕不可以殺害,要放其生路,此為君子之戰。如果違背君子之戰,那麼將受各方不恥,且予人口實。到了周朝初期,君子之戰已寫進周禮,一直持續到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後的周朝對諸侯國的影響力直線下降,戰國時期的戰爭均以吞併土地為目的,此時的君子之戰已形同虛設。
君子之戰的說法是源於商周時的禮儀,周朝中央對下約束除兵力外還有周禮,當時的人們幾乎視周禮為法律(周禮其約束力並不強,誰違背禮儀,誰就會予人口實,招至天下共討之)。禮崩樂壞後,君子之戰也即宣告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