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中鋒、側鋒,是兩種筆法形式。如何運用它們,需要根據所寫的書體或字型風格而酌情考慮,決不能隨意濫用其法。

    比如,篆書是以中鋒為主,甚至筆筆中鋒。而隸書、楷書、行書,就不一定了,概擴的說,中鋒、側鋒兼施並用,各有側重。草書則是各種筆法融合在一起使用。

    以字帖為例,有的以中鋒為主,如《曹全碑》、《鄭文公》、《麻姑仙壇》……有的以側鋒為主,如《始平公》、《九成宮》、《多寶塔》、《玄秘塔》……有的是中鋒、側鋒兼用……

    由此可見,不同風格的字型(字帖),就好比一支支不同情調的樂曲,有的高亢激揚,有的低沉悲傷……書法即是如此,毛筆類似樂器,筆法相當於節奏型,有的用中鋒法,有的用側法,有的中鋒、側鋒兼用……

    假如,用篆書筆法去臨寫《九成宮》、《蘭亭序》試試? 恐怕不行。個性化藝術創作另當別論了。所以說,筆法實質上就是用筆法則,這是常識。

    怎麼判斷是中鋒、側鋒呢? 主要看起筆、收筆處的形狀。一般情況下,顯示圓潤柔和狀態的多是中鋒法,帶有方角剛硬形狀的多是側鋒法。

    其實,瞭解這個問題很簡單,只需作一個小小的對比試驗,幾分鐘就搞定了。

    例如,在紙上分別用中鋒法、側鋒法臨寫幾個同樣的筆畫,動作過程必需一樣,看哪個效果更接近帖的形狀? 注意,筆法動作最簡的那個寫法是正確的。

    據我所知,很多人從來沒有這樣試驗過。所以說,練書法之初,如果沒有專門進行過起筆法、行筆法、收筆法專項分節練習過程的話,自然不知道中鋒、側鋒都會出現什麼樣的形狀了,因此,臨帖的時候讀不懂筆法,也就是說根本不明白原帖怎麼寫出來的!

    以大家最熟悉的歐楷為例,許多人臨了好幾年的《九成宮》,卻不知道用側鋒法輕而易舉的就寫出來了,還在那裡苦苦研究“筆筆中鋒”,於是,不用正常的筆法去寫,而去描畫形狀,自以為是。

    再如《多寶塔》,最典型的橫畫收筆,那個圪塔頭是怎麼寫出來的呢?如果用側鋒法非常簡單,只需順勢向右下重按一下,再迅速的把筆提起來就可以了,近似於側點的寫法。如果咬文嚼字的話,那個動作不是頓筆,應該叫揉筆。

    上述這兩個例項說明,書法是一門專業,講求科學方法。如果沒有系統的技法訓練套路,一起步就直接照著字帖寫,也不管原帖主要用的是什麼筆法,心中沒數,必然誤入歧途。

    所以,我經常說,練書法不需要十年、二十年,也不用每天多寫多練,關鍵是先要搞清楚書法原理,還要遵守〈書法訓練操作規程〉……有人認為我胡說八道。

    我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硬道理,要想真正掌握書法技法,必須多思索、多借鑑、多鑽研,親身體驗。諸如“五指執筆法”、“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起筆逆入,收筆回鋒”、“筆筆中鋒”……這些都什麼情況下使用? 全是蒙人的歪理邪說! 古人寫字是辦公,不可能這麼麻煩。

  • 2 # 凌峰山顛

    中峰,側鋒都要用。

    只有楷書,隸書中峰為主,其它的都不見得。

    並用中,側峰字才多採。

    用中峰寫行,草你試試,那還是你想要的嗎?

    過份強調不一定是對的。

    古名人書法多種多樣,性格特點明顯,為什麼,當然原因很多。其中也有用筆控筆特點在裡面。

    帶著問題多看一些古名人貼子,會有很多發現。

  • 3 # 千年蘭亭

    書法主張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並非要求筆筆中鋒。

    中鋒、側鋒是相輔相成的兩種用筆方法。中鋒取勁,側鋒取妍,各盡其美。中鋒內擫,側鋒外拓,風格各異,各有利弊,不可互相替代。

    中鋒為本,側鋒為末。中鋒利於表現筋骨血肉,側鋒利於表現神采風貌。只用中鋒或只用側鋒都顯單調,不能充分表現動靜、疾徐、抑揚、頓挫等各種複雜的意境和情趣。

    在高桌椅出現之前,華人都是跪坐,書寫時懸空而書,字跡較小,筆鋒短小而堅挺,中鋒側鋒並不十分分明。

    大約唐宋之際,高桌椅普及,書寫姿勢改為伏案而書。同時紙張變大,筆鋒變長,此時中鋒用筆逐漸成為主流。

  • 4 # 快意詩畫

    中鋒是書法的魂。人沒了魂,形容一個人失魂落魄,可想而知,這個人的精神狀態該有多麼萎糜。

    書法沒有中鋒運筆,也如人沒有了魂魄,恐怕也看不得。

    中鋒運筆,或者說在書寫過程中保持相對的中鋒用筆是每個學習毛筆書法的人的基本原則。

    中鋒的概念是,常令筆尖在點畫的中央執行,而筆毫中的蓄墨順流下注到紙上形成的線條,我們稱之為中鋒線條,即中鋒運筆。

    中鋒線條凝練,結實,彈力十足,給人以力量,挺拔之感。柳公權講用筆是心正則筆正。筆正目的就是為了中鋒用筆。從側面也印正了中鋒的重要性。

    中鋒用筆的重要性不容質疑,但是筆筆中鋒也是不可能的,在運筆使轉的過程中也是難以保持中鋒執行的,適當的側鋒點綴也是錦上添花,必不可少。

    宋代書法大家米芾就是側鋒用筆的高手,在行草書中,偶一側鋒,可以活潑字形,牽絲映帶,行氣慣通,意趣天成。

    中鋒的問題就是太正,太直,有必要用側鋒來調節氣氛。

  • 5 # 翰墨書道

    中鋒線條的質感是最完美的線條,繪畫裡的中鋒線條一樣。

    為什麼這樣說?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物質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都是立體的,就是平面的東西也不是絕對的平面,也是有其形質的,還有物質的運動理論,都說明這個世界的構成元素是立體的。

    我們知道書法的造字之初便是“因形生義”,和自然萬物密切相關,甚至是書法的生髮的源泉,是自然萬物的抽象的提煉概括。如果書法藝術的線條失去了形質,就沒有了書法的藝術性。

    中鋒技法是最能表現線條的形質的最基本的技法,這就是書法為什麼必須強調中鋒為主的原因。對於這個問題,古代的書法藝術家正是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毫無爭議的倡導書法的中鋒技法和意識的。再說,中鋒技法緣於篆書,書體無論如何發展變化,都不可能改變中鋒技法在書法中的地位的。

    但作為書法藝術以及所使用的工具的特性(唯筆軟則奇怪生焉),和書法藝術線條的豐富性,當然也不能一味強調書法的中鋒,而排斥偏鋒技法,這也是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的。

    在書法裡偏鋒的目的仍然是為中鋒服務的。在繪畫裡除了中鋒以外的的其它筆法,雖然沒有中鋒的表現形質的作用那樣單純,但從本質上說是不一樣的,中鋒以外的用筆技法是表現塊面的形質的,當然中鋒在繪畫裡也是,不過繪畫裡的中鋒技法和書法裡的中鋒技法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中鋒技法在書法裡表現形質的方法更概括和凝鍊,一筆就可能表現一個完整的形體或形質。這是繪畫裡的中鋒技法和書法裡的中鋒技法的區別。

  • 6 # 汶水才子

    練書法都需要中鋒用筆問題,對於中鋒有沒有問題,回答如下:

    一是瞭解中鋒是什麼?在練字時,我們都有垂直用筆,用筆在紙上寫出的線條,這種寫法就是中鋒用筆,有的也叫正鋒。寫出的線條流暢飽滿,筆畫的倆邊幾乎平行。所以看其書法作品也是看其中鋒用筆的好孬。寫法就是提筆後垂直運筆,讓筆尖接觸紙上,用筆尖慢慢運筆和行筆,保持角度。詳解見下圖:

    當然,若筆桿出現一定斜度,筆尖與紙接觸後慢慢運筆,寫出的筆畫就叫側鋒用筆。就是側鋒。詳細介紹見下圖:

    二是練書法過程中,不僅需要中鋒用筆,還需側鋒用筆。常見於行書書寫過程中,某些情況摻雜側鋒用筆寫出的字很有靈動感,還能展現出飛白的效果,展現出來一種美。不管中鋒和側鋒,合理運用,方能創作出精品的書法作品。

  • 7 # 不二齋

    中鋒是中國書法筆法的核心

    離開了中鋒就不再是書法

    中鋒本身沒有問題

    有問題的是學習書法的人

    中鋒是書法筆法的核心,卻也是筆法裡最簡單的,所謂大道至簡。

    沒有練過書法的小朋友拿起來毛筆,隨手也能寫出中鋒的筆畫。

    這種把毛筆立直,以最簡單的方法,寫出的線就是中鋒線。

    它符合我們的審美,甚至符合我們的本性

    這也是為什麼,在甲骨文時期,在書法的濫觴時期,祖先出現的筆法就是中鋒。

    因為它符合自然的天性、符合書寫的規律、符合人對於書法美的追求。

    其它筆法都是在中鋒的基礎上演變來的

    貌似越複雜的東西,其實越簡單。

  • 8 # 幸生華夏

    中鋒用筆的優勢可謂好事連連。尤其是書寫行楷、行書、草書以至於隸書篆書等等曲筆、圓筆佔優勢的書體時,中鋒運筆的優勢就盡顯無遺。在慢寫的工筆楷書書寫中,為了體現出筆畫書寫中"一畫三段寫"的筆鋒筆勢,一些非中鋒的"側鋒"行筆才會派上大用場。

    中鋒行筆的優勢其實很多。在各種書體的書寫中,中鋒行筆基本保證了筆毫在行進方向是被“拖戈"著行動,這保證了筆畫的穩定性。在效果上就體現出筆畫筆跡的平穩變化,尤其是筆跡寬粗度就容易控制其平穩性,不會發生突粗突細變化。在墨痕的墨韻層次上,也多少會呈現一種中部墨厚深黑,兩側對稱依次變淡的漸變。

    在工筆楷書中,筆畫的主體運用中鋒也會顯得筆畫更為健壯有力。尤其在“一畫三段寫"的運筆過程中,中段的行筆就可以透過細微的提按調整形成筆畫的粗重規律性浙變。呈現其筆意的厚重,筆勢上欲放還收的內涵。

    側鋒行筆是對中鋒用筆的必要補充。

  • 9 # 布穀公社

    中鋒運筆是毛筆字的重要筆法,但在書法創作中,如果筆筆中鋒,那就是個冷笑話了。

    所謂的中鋒運筆,就是毛筆書寫執行時,筆尖,筆腹和筆桿的中心基本處於一條線上,三者行進的方向基本是一致的。先說中鋒運筆的好處。中鋒運筆所形成的線條是厚重、有力的,墨色是成沉實的,人們常說的“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就是來形容的中鋒用筆的筆畫線條特點。運用中鋒,寫出來的點畫看起來是渾厚圓潤而富於立體感的。

    但是,中國的漢字書法是變化多端的。由於中國從漢字的構造特點,橫豎、撇捺、寬窄、長短、斜正,各具其態,那麼從書寫用筆上,就出現了提按,頓挫,行駐、縱收、藏露、轉折、疾徐等技法,正式由於這些技法的運用,書法的點畫形態方圓、粗細、俯仰、曲直形態各異,在加上結構的變化,用墨的枯淡和章法的虛實,大小,錯落的變化,在書法創作時,僅僅中鋒運筆顯然時不足以表現這些特點的。因此,在實際運用筆法的過程中,側鋒是相伴相生的。如果只用中鋒或只用側鋒都不足以表現漢字的書法之美。中鋒取勁、側鋒取妍,這是書法的共識,因此筆筆中鋒實無必要。

    在寫隸、篆書時,中鋒運用較多,但在書寫快速流暢的行草書時,筆筆中鋒就是個冷笑話,是不可能表現出草書章法的錯落,氣韻的生動的結體。上圖為作者的書譜臨貼

    根據我臨了兩年的孫過庭的《書譜》來理解,中側並用,方圓並舉才是寫好書譜的路徑;而懷素《自敘帖》,也是兼用側鋒;中側並用的筆法,在王羲之、蘇軾、米芾等書畫大家的作品中,也有著大量的實踐運用。

  • 10 # 小寶的思考

    書法是中側並用,以中為主,以側為輔。因此中鋒還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多人使用的中鋒是不對的。

    首先是理解上面的問題,很多人對於中鋒用筆的理解就是筆尖在筆畫中間行走就是中鋒,這是非常片面的。初學書法的小孩子也容易寫成中鋒,但是線條是臃腫的,無力的,而書家的則是勁挺的,富有立體感的。其主要的原因在於起筆處。

    古人講用筆如錐畫沙實際上講的就是中鋒用筆。所以要達到如錐畫沙,入木三分的用筆就得把毛筆當成錐子,扎進紙裡面去,很多人都把這種動作叫做“殺紙”。其要點就是:下筆時要筆尖從空中殺入紙內,其次到筆肚,然後頂住這個紙的阻力前行!

    很多人起筆的時候直接把筆尖筆肚癱在紙上拖著行走,看似是中鋒,實際上一點力量感也沒有。

    其次就是中鋒出了筆尖常在畫中行這個狀態以外還有鋪豪狀態,就是把筆毛鋪開,萬毫齊力,如下圖

    再多說一點對於“殺紙”動作,中和側鋒都適用的,側鋒也可以寫得很有力量。那些排斥側鋒的書友,實際上是他們的側鋒起筆沒有入紙,效果不好,就說不行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平凡的世界》有什麼偉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