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YINGj

    商鞅立木建信是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國都的一個事件。當時商鞅變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眾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牆南門,貼出告示說: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

    所有民眾都不信。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時,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此舉取得了民眾對商鞅的信心,終於商鞅公佈了變法的法令。這個故事也稱商鞅立信。

  • 2 # 愛聽故事的王大明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商鞅立木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的秦國,當時商鞅變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眾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牆南門,貼出告示說: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所有民眾都不信。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時,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此舉取得了民眾對商鞅的信心,終於商鞅公佈了變法的法令。這個故事也稱商鞅立信。

  • 3 # sunjin6278

    政府只有取信於民,政府頒佈的各項法律政策才能得到民眾的信任支援配合;如果政府和民眾沒有任何信任可言,那政府就脫離了民眾,政府所頒佈的各項政策法令,就很難得到民眾的認可支援和配合,政府就很難統領民眾,國家就很難得到治理,社會經濟也就很難得到發展,國強民富也就很難達到。

    戰國初期,秦國雖有一定發展,但在中原諸國看來,仍是個西僻蠻國,魏國經魏文侯的精心治理,李悝變法、吳起變法,成了戰國初期的強國,奪佔了秦國唯一能窺探山東諸國的河西之地,讓秦國更閉塞,更難與中原諸國爭鋒,在如此情勢下,如果秦國就此凋敝下去,也就永遠沒了稱霸諸侯、一統天下的機會。秦孝公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秦國眼前的形勢,與他博大的志向是格格不入的。正好衛國商鞅來投,與秦孝公一翻說詞,讓秦孝公腦洞大開,他不顧宗親貴族的反對,全力支援商鞅變法。然而變法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移風易俗,新法新治,都要透過社會民眾的大力支援配合,才能得以有效施行。為了讓民眾儘快相信新法新規,讓新法儘快得到推行,商鞅就想出了這麼一個徙木立信的辦法。商鞅讓人在城南門立了根長木,貼上告示,曉喻民眾,誰能把這根長木扛到北門,就獎給他十金。這事在秦都城產生了轟動效應,人們紛紛出來觀看,但都不大相信,沒有人出來扛木。商鞅就將獎金升到五十金,大家還是相視而笑,不相信,這時就出來一個黑大漢,家裡正愁沒錢,抗根木頭也不算什麼,不仿一試,萬一能給五十金,這一年家裡不就不愁沒錢了嗎?即使不給,白費點力氣也不算啥。於是大漢就扛起長木,直奔北門,後面人山人海地跟著,以探究竟。最終大漢將長木扛到了北門,得到了五十金的獎勵。眾人都羨慕懊悔不已,商鞅則乘機曉喻大眾,以後政府下達的法令,就如徙木立信一樣,說到做到。徙木立信,讓商鞅的新法令迅速得到了頒佈實施。

    由此也讓我們感到,政府要想很好治理國家,所頒佈的政策法令既要適應民眾,更要得到民眾的相信認可支援配合,政府只有先取信於民,才能讓政府的法令得到很好地執行;政府一旦脫離了民眾,失去了民眾的信任,政府與民眾之間就無形中有了一道深深的鴻溝,政府不能統領民眾,民眾也不聽信政府,上下不通,上下不信任的結果,只能造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民怨沸騰,天下大亂,那麼政府就沒了公信力,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歷史上朝代興衰,莫不與政府公信力得失相關聯,要想保持政府的統治力和執行力,其在民眾中的公信力還是非常關鍵的。如何保持政府在民眾中的公信力,恐怕是加強政府建設非常核心的一部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韋德寶刀未老替補登場拿下35分,韋德真的要退役了嗎?韋德會不會選擇再打一個賽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