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城南柳畔
-
2 # 空城愛車
趙本山的《賣柺》,體現了社會中存在好多坑蒙拐騙的現象,而且騙子非常狡猾,騙術讓人防不勝防,一不留神就著了道;同時,也間接告訴大家,好人難當,讓人誤解,好心得不到好報。當然,這個小品也在提醒大眾,騙子無處不在,只有擦亮眼睛,保持警惕,不聽不信,才能杜絕上當受騙。這也和目前的電信詐騙差不多,只有不貪小便宜,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就不會被騙。另外,這個小品也為營銷提供了借鑑意義,創造出需求,忽悠出市場,也就形成了更高層次的營銷策略。在這個小品中,主要是趙本山和範偉,高秀敏老師是個配角,演技還算可以吧。我是成哥聊娛說影,關注我,一起交流哦。
《賣柺》是趙本山、高秀敏和範偉在2001年春晚上合作演出的小品。主要講述的是趙本山飾演的“大忽悠”如何透過一張巧嘴將一副柺杖賣給由範偉飾演的身體健康的飯店大廚的故事。
雖然這個小品在春晚現場表演時長還不到11分鐘,但它卻是由三位最善於編故事的人(何慶魁、宮凱波、張慶東)歷時八個月沒日沒夜熬出來的。而該小品的原始素材則是取自於小品編劇之一的宮凱波給範偉講的幾個真實故事。其中有一個是關於大夫和小病號兒的,範偉非常喜歡,覺得很適合改編成文藝作品。
於是,宮凱波和其他兩位編劇一起,用這個故事做底,創作出了小品《賣柺》,不同之處是他們將人物身份由大夫和小病號兒改成了大忽悠和飯店大廚。
這個社會永遠有這麼兩種人:一種是昧了良心、不事勞作,專靠坑蒙拐騙來賺取錢財的人;另一種是毫無主見、寧可相信別人的花言巧語,也不願相信自己直覺的人。這兩種人就像是三國演義裡的周瑜和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最終的結果是騙人者心安理得,被騙者坦然受宰。我們還發現,經濟越是發達,這樣的事情出現的頻率越高。
說到這兒,我們就不得不提上世紀80年代前,還沒有改革開放的時候。那個時候的人認為勞動是光榮的,勞動者是最美的人。我們相信,只要流汗付出,我們就會過上我們想要的幸福生活。可為什麼改革開放了,經濟搞活了,我們也比以前富裕了,勞動光榮的概念卻越來越模糊、不勞而獲的思想卻越來越盛行了呢?小編認為不外乎以下兩個原因:
一、享樂主義思潮的泛濫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
改革開放在不斷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同時,一些西方的腐朽的享樂主義思潮也乘虛而入。這種思潮導致人們把人生就是享受當做不二信條,而靠勞動賺錢顯然是辛苦的,賺快錢、賺省事兒錢是他們追求的目標。於是,各種歪門邪道的賺錢方法被披上華麗外衣堂而皇之的擺上檯面。
二、法規的約束力弱使得“失信”的成本過低
一個說謊的人會被判刑嗎,如果判刑,會判幾年?有過失信記錄的人,他的生活到底會受到多大影響,會不會帶給他悔恨終生的打擊?如果以上的疑問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的話,小編有理由相信,嚐到甜頭的騙子是永遠不會收手的。與快速增長的經濟相比,我們國家法律法規建設的腳步還是有些慢。
值得欣慰的是,藉助強大的網際網路,國家對失信者的懲戒愈發精準,行騙者以後的日子將愈發不好過了。
高秀敏是小品演員中的一朵奇葩,她鮮明的東北女人性格,使得由她飾演的每一個東北女人角色都那麼立體、深刻。不論在小品,還是在電視劇中,你可以說她角色範圍窄,但你絕對不能說她沒演技。她的喜和悲是發自內心的,她是一位將演技與現實生活結合的非常緊密的出色的性格演員。這樣的演員在當今的演藝圈是非常寶貴和稀缺的,她的過早離世不但是觀眾的損失,更是這個行業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