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柺、賣車、功夫這三部小品從屬於同一系列,也都是十分成功的喜劇小品,這些當然是毫無爭議的。但是,這三部作品之間亦存在些許差別,無論從其主題還是情節上,皆是如此。
《賣柺》這部作品除了為趙本山賺來“大忽悠”這個綽號之外,亦流傳下來許多經典臺詞,久用不衰,如“要啥腳踏車”,“沒病走兩步”,“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伕”等。然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趙氏小品,自此而變成了純粹的撓癢癢。
實則不然,對於《賣柺》這部作品,我們同樣從劇情與立意進行分析,來一起看一看這部作品的深度。簡單的說,賣柺就是詐騙現場的一次誇張復現,從願者上鉤,到請君入甕,一步一坑,情節十分流暢。
在劇中,範偉所表演的角色稍顯遲鈍,但這種遲鈍是觀眾視角下與趙本山的角色所形成的反差。換句話說,範廚師與觀眾之間並不存在智商差別,而是存在資訊差別,這種差別不僅在於觀眾提前知道趙本山的目的(賣柺)和部分策略(忽悠),還包括趙本山和高秀敏諸多次對觀眾的提醒,例如“你跺你也麻”。這種提醒處理的恰到好處,使得範廚師留給觀眾的印象是憨厚老實,而非傻了吧唧。
範廚師的普通人設定拉近了這部作品與現實的距離,也因此具備巨大的諷刺意義。趙氏騙局也十分典型常見,以至於某邪教因為這部《賣柺》將趙本山拉入黑名單,這反而是對賣柺這部作品現實意義的嘉獎。有人說這部小品是在取笑殘疾人,實在是毫無根據,正如前文分析,範廚師的智商與普通人並無差異,並非腦殘。
到了《賣車》,這種諷刺性雖然是某種延續,但無論從範偉的人設,還是劇情的合理性,均無法達到《賣柺》的高度。
首先,範偉從一個普通的廚師,變成了一名因為上當受騙而丟了工作、跑了物件的弱勢群體,這樣的人是不多見的。其次,對於騙子,看到此前的受害者不躲開,反倒上前想在騙一次,似乎也不是最優選擇。第三,賣車的原因其實並未交代,後面提到“就是腳踏車改的”應該只是託詞。這種劇情與現實的裂痕,就需要透過人物設定來使之合理,其一是降低範廚師智商;其二是改變趙本山身份——由原本的兼職大忽悠變成了專業騙子。
所以,兩部作品雖然指向相似的社會現實,賣柺更加自然,賣車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範廚師的確太蠢了,尤其是說出“有能耐你整四歲的,五歲也不在乎”這句臺詞之後,這部作品的現實性便進一步減弱。如果說《賣柺》針對的是騙子群體,那麼《賣車》將矛頭指向被騙者,趙本山最後說“別恨他,全指這種人養活咱們呢”,便算點明瞭主題。
到了第三部,《功夫》,名字起的就很隨意,內容更是與普通群眾相脫離。《賣車》雖然對範廚師進行了些許降智操作,但本質上來說他還是具備普通人屬性的。但在《功夫》裡,無論趙本山還是範偉,均脫離了普通人的身份,而分別作為騙子集團首腦和反詐騙從業者。
當然,就情節而言,《功夫》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春晚》這樣一個不適合悲劇存在的舞臺上。春晚不可能讓範廚師孤苦伶仃、忽悠至死,所以,與其說是範廚師被忽悠之後發糞塗牆,不如說春晚拯救了他。好人一定要有好報,壞人一定要有惡果,這是唯一老少咸宜的套路。
但是,這並不能彌補《功夫》和現實的鴻溝,亦很難概括其主題。首先,並未能延續系列作品的諷刺傳統,其次,也沒能讓大忽悠繩之以法,最後反倒是一團和氣。而情節上甚至出現了很難解釋的對聯,範廚師為什麼會提前包好給大忽悠的對聯呢?
這種劇情上的反現實,使得這部作品具備某些荒誕色彩,如果加上某些特效,也未嘗不是一部短篇武俠小說。乃至於讓人覺得,只有用讀武俠小說的方式,才能將劇情讀通順。好在這部小品的人設頗具武俠之風,倒也能夠自洽。
至此,對這三部作品做出一番評判,在喜劇小品的評判方式下,那麼《賣柺》為上上之作,《賣車》為上中之作,《功夫》為中上之作。
賣柺、賣車、功夫這三部小品從屬於同一系列,也都是十分成功的喜劇小品,這些當然是毫無爭議的。但是,這三部作品之間亦存在些許差別,無論從其主題還是情節上,皆是如此。
《賣柺》這部作品除了為趙本山賺來“大忽悠”這個綽號之外,亦流傳下來許多經典臺詞,久用不衰,如“要啥腳踏車”,“沒病走兩步”,“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伕”等。然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趙氏小品,自此而變成了純粹的撓癢癢。
實則不然,對於《賣柺》這部作品,我們同樣從劇情與立意進行分析,來一起看一看這部作品的深度。簡單的說,賣柺就是詐騙現場的一次誇張復現,從願者上鉤,到請君入甕,一步一坑,情節十分流暢。
在劇中,範偉所表演的角色稍顯遲鈍,但這種遲鈍是觀眾視角下與趙本山的角色所形成的反差。換句話說,範廚師與觀眾之間並不存在智商差別,而是存在資訊差別,這種差別不僅在於觀眾提前知道趙本山的目的(賣柺)和部分策略(忽悠),還包括趙本山和高秀敏諸多次對觀眾的提醒,例如“你跺你也麻”。這種提醒處理的恰到好處,使得範廚師留給觀眾的印象是憨厚老實,而非傻了吧唧。
範廚師的普通人設定拉近了這部作品與現實的距離,也因此具備巨大的諷刺意義。趙氏騙局也十分典型常見,以至於某邪教因為這部《賣柺》將趙本山拉入黑名單,這反而是對賣柺這部作品現實意義的嘉獎。有人說這部小品是在取笑殘疾人,實在是毫無根據,正如前文分析,範廚師的智商與普通人並無差異,並非腦殘。
到了《賣車》,這種諷刺性雖然是某種延續,但無論從範偉的人設,還是劇情的合理性,均無法達到《賣柺》的高度。
首先,範偉從一個普通的廚師,變成了一名因為上當受騙而丟了工作、跑了物件的弱勢群體,這樣的人是不多見的。其次,對於騙子,看到此前的受害者不躲開,反倒上前想在騙一次,似乎也不是最優選擇。第三,賣車的原因其實並未交代,後面提到“就是腳踏車改的”應該只是託詞。這種劇情與現實的裂痕,就需要透過人物設定來使之合理,其一是降低範廚師智商;其二是改變趙本山身份——由原本的兼職大忽悠變成了專業騙子。
所以,兩部作品雖然指向相似的社會現實,賣柺更加自然,賣車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範廚師的確太蠢了,尤其是說出“有能耐你整四歲的,五歲也不在乎”這句臺詞之後,這部作品的現實性便進一步減弱。如果說《賣柺》針對的是騙子群體,那麼《賣車》將矛頭指向被騙者,趙本山最後說“別恨他,全指這種人養活咱們呢”,便算點明瞭主題。
到了第三部,《功夫》,名字起的就很隨意,內容更是與普通群眾相脫離。《賣車》雖然對範廚師進行了些許降智操作,但本質上來說他還是具備普通人屬性的。但在《功夫》裡,無論趙本山還是範偉,均脫離了普通人的身份,而分別作為騙子集團首腦和反詐騙從業者。
當然,就情節而言,《功夫》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春晚》這樣一個不適合悲劇存在的舞臺上。春晚不可能讓範廚師孤苦伶仃、忽悠至死,所以,與其說是範廚師被忽悠之後發糞塗牆,不如說春晚拯救了他。好人一定要有好報,壞人一定要有惡果,這是唯一老少咸宜的套路。
但是,這並不能彌補《功夫》和現實的鴻溝,亦很難概括其主題。首先,並未能延續系列作品的諷刺傳統,其次,也沒能讓大忽悠繩之以法,最後反倒是一團和氣。而情節上甚至出現了很難解釋的對聯,範廚師為什麼會提前包好給大忽悠的對聯呢?
這種劇情上的反現實,使得這部作品具備某些荒誕色彩,如果加上某些特效,也未嘗不是一部短篇武俠小說。乃至於讓人覺得,只有用讀武俠小說的方式,才能將劇情讀通順。好在這部小品的人設頗具武俠之風,倒也能夠自洽。
至此,對這三部作品做出一番評判,在喜劇小品的評判方式下,那麼《賣柺》為上上之作,《賣車》為上中之作,《功夫》為中上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