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征服者帖木兒

    秦國滅楚的戰爭,根據史料統計,從起始到終結,綿延長達將近60年,緣由當然是楚國疆域遼闊,地形複雜,有充分的戰略空間,且楚國作為戰國七雄中雄踞南方的超級大國,能夠動用大量的人力與物質資源投入長期戰爭。

    秦滅楚的戰爭,可以清楚劃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的結束,以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 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作為標誌。此役意味著楚國失去了自戰國以來賴以為根基和腹心的江漢平原地區,被壓縮到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山脈以東的楚“東國”境域之內。第二階段,結束於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 年),秦軍攻取楚東國的核心區域,佔領戰略要地陳邑和新建之郢壽春,先後虜獲楚王負芻和楚人另行擁立的君主昌平君,楚國大將項燕兵敗自殺。這前後兩個階段的結束時間,間隔五十五年,但秦國最後發起的這場滅楚的總攻戰役,前前後後大約經歷了四年。

    最終這場滅楚之戰,開始於秦王政二十一年,首先嬴政命令大將王賁討伐楚國,史記中《六國年表》以楚國角度的記載,則是“秦大破我,伐取十城”。這次進攻,只時一種試探性的行動,從隨後秦廷第一次向楚國發動全面進攻時,秦將李信等亦不過率領二十萬人的情況來看,王賁當時所帶的兵力,規模顯然不會很大,還不足以與關東諸國中當時相對實力最強的楚國軍隊主力展開最後的決戰。然而,就是這樣一次試探性的進攻,就輕而易舉地大破楚軍,令其“亡十餘城”,不能不令嬴政信心倍增。同時,王賁擊楚回師時,又在秦王政二十二年順路引水為兵,攻入大梁,滅掉奄奄一息,無招架之力的魏國。這樣一來,除了名存實亡的趙、燕兩國之外,山東六國中實際只剩下楚國和齊國這兩個大國,而楚近而齊遠,滅楚自然會成為接下來攻取的目標。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由於連戰連勝,李信的自信心爆棚,感覺20萬大軍即可一鼓作氣滅亡楚國,然而正所謂驕兵必敗,李信這一次的出征失敗了:李信向楚的平輿(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進攻,蒙恬向楚的寢(今河南省沈丘縣東南)進攻。楚派了大將項燕帶了大軍前來應戰。項燕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便向秦的南郡進攻,使得李信不得不抽調大軍來救南郡,結果項燕戰勝了秦軍,攻入南郡,在楚舊都荊郢擁立昌平君為楚王。李信的軍隊在大敗後,便退到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東)和蒙恬所帶的軍隊會合,楚軍乘勝跟蹤追擊,三天三夜沒有停留,結果攻破了秦軍兩個壁壘,殺死了七個都尉,秦軍潰退。……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為淮水北岸的東部地區,楚國還剩有很大一塊區域,若是追殲楚軍的戰役陷入較著狀態,淮水北岸地區的楚國軍隊再南下配合作戰,兩線夾擊,孰勝孰負,實在難以逆料。明此可知,李信在攻破壽春郢都之後,迅即“引兵而西”,以求“與蒙恬會城父”,應是重返淮水北岸,待先攻拔乾淨北岸其他楚國疆土之後,再重下淮水南岸,消滅殘存的楚軍,這個大戰略本來是對的,但此時秦軍兵力有限,再加上李信年輕氣盛,過於輕敵,沒有注意到被他擊破的楚軍已經重新集結,並且尾隨而至。

    經此慘敗,嬴政才醒悟過來,對付楚國,不能躁進求成,還是要倚重老成持重的老將王翦,並且動員更大的兵力。《史記·秦始皇本紀》稱王翦擊楚,系“取陳以南至平輿”,這說明陳是秦軍由北向南首先攻取的都邑,第一階段與李信進軍路線基本相同,但與上次不同的是,楚王本人也在戰役中被俘。這可能是因為楚王負芻擔心王翦若是統率六十萬大軍直抵淮水岸邊,緊逼郢都城下,令其困守孤城,則形同坐以待斃,與其如此,不如主動統兵北上,在平輿迎擊秦軍;即使作戰失利,也便於在淮北與之周旋,這樣能夠更有效地阻滯秦軍的進攻,也更有利於保障郢都的安全。不料一戰成擒,反而更快地招致了滅國。

    楚王負芻在秦王政二十三年被秦軍俘獲之後,也就意味著楚國亦隨之宣告滅亡,楚王在各地的臣屬,不少已經接受了亡國的現實。故《史記》記載項燕和昌平君在這下一年的抗秦活動,系以“反秦”名之。所謂“反秦”,當然是對秦人既有統治的反叛,而虜獲楚國當時的國王負芻,是秦人取得對楚國舊地統治最重要的前提。當然,楚國各地雖然不得不接受了亡國的現實,但一旦秦國的統治稍稍鬆懈,眾多舊楚臣僚和貴族就會再次揭竿而起,試圖復國,其中就包括項燕之孫,項羽。

  • 2 # 落葉松25

    因為楚國的歷史悠久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強,他的歷史可以說早於周朝,周朝的建立都有他的一份功勞,加上國土面積大(他的國土面積是現在的接近半個中國),人口眾多,“工業”發達,當時他的青銅冶煉技術是全球最好的,楚文化也很發達,就現在也對中國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現在還有一種說法“中國文化是以秦文化為骨,楚文化為肉”,我們暫不究其這種說法是否合理,但楚文化確實對中國的文化影響深遠,(我們知道秦朝是楚人所滅,漢朝是楚人所建)。所以要想消滅這樣一個國家肯定很難!風險也很大,弄不好還會反過來把自己給滅了!----到最後的結果確實也接近於這個答案。

  • 3 # 繪飛丶的魚

    或許有人聽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吧!楚國地大物博,基本整個南方都是他的,在加上南方地區民風彪悍!若當時秦國不商鞅變法,楚國就是霸主!在加上計策,離隔六國之間的關係,才有機會逐漸吞併!

    打楚國的時候,秦國都把家底全搭上了,為了儘快滅掉楚國,派出20萬大軍被楚國的項燕掉打,20萬基本全軍覆滅,贏政要再次配出60萬大軍!(若失敗就是秦亡國,賭國運)秦國將領使用計策讓楚國參疑,由於楚國上下不和,才讓秦國找機會滅掉楚國!

  • 4 # 優己

    楚國不是難滅亡而是難統治!這使得秦國攻楚容易滅楚難!楚國是唯一變法一半的戰國!在楚國地區,沒有施行政治改革,依然沿用春秋時期的分封法!這種分封法相當的落後,使得楚國王庭控疆無力,部隊難以集結,後勤難以調撥,部隊的彼此熟悉性也差,協調性差,所以楚國基本上就是一個各自為戰的局面,打打陣仗還行,打運動戰就是在送人頭的。

    秦國攻楚是從鄢郢之戰開始的!在當時,兩萬秦軍便發動了對楚國王室的斬首行動,直接打殘了楚國禁衛軍,這是一場豪賭,賭楚國諸侯軍不救楚國。而事實是秦國賭對了,楚國王室遭到毀滅打擊,對諸侯的控制能力本就削弱了,各路諸侯也不拿楚王室當回事了,從此楚國一蹶不振!也就是,楚國王室本身對手下諸侯的控制能力就弱,因此消滅了楚國王室也沒有用!這是楚國的特殊國情導致的!這也是李信與王翦的分歧所在!李信覺得剿滅楚國二十萬部隊就足夠了!因為楚軍確實不堪一擊。但是王翦卻認為,消滅了楚國王軍那麼還得一個一個去攻克小諸侯,難以統治。因此,王翦提出一個辦法,圍而不打,讓楚國自己把手下諸侯軍全部集結起來,再一舉擊敗,滅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一生有哪些機遇決不能喪失?最佳機遇期是哪個年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