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探客

    柴榮為什麼沒有拿下燕雲十六州?

    亂世出英雄,後周世宗柴榮作為唐末亂世有作為的一代帝王,年少時為郭威養子,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沉重寡言。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經濟開始復甦。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正當其磨刀霍霍準備收復燕雲十六州時的緊要關頭,年僅39歲的他卻意外的英年早逝,從而讓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計劃徹底擱置。柴榮不是沒有收復,而是老天不給其機會,如果再多活五年,相應這位英勇睿智的帝王一定可以收復燕雲十六州的。

    趙匡胤為何沒有拿下燕雲十六州?

    宋太祖趙匡胤本來沒有稱帝的資本,奈何柴榮英年早逝後幼子繼位,主少國疑導致後周軍政大權被禁軍首領趙匡胤竊取,陳橋驛兵變更是黃袍加身成為大宋開國皇帝。後周本就是軍閥混戰諸國林立,趙匡胤接班後把軍事的重點放在了南方割據政權,江南的富庶讓趙匡胤認為南方比北方更為重要且更容易獲勝,弊端就是平定南方耗費了大宋過長的時間,南方的溫柔鄉也消磨了將士們的鬥志,等南方平定後趙匡胤開始考慮燕雲十六州的問題。奈何天不假年,壯志未酬的趙匡胤也在北伐的前夕去世了,而且去世的原因至今也是一個迷案。

    徐達為什麼可以拿下燕雲十六州?

    徐達北伐的成功是一個戰略決策和戰爭經過基本吻合的典型戰例,顯示了徐達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駕馭戰爭的能力。徐達審時度勢,知己知彼,料敵先機,用兵如神,是此戰獲勝的重要因素。加之戰前南方基本平定,劉伯溫為期制定了詳細的戰略規劃,朱元璋把嫡系精銳都交給他統帥,用南方舉國之力攻打早已分崩離析的殘元,加上徐達卓越的軍事才能和久經沙場戰士的努力,最終成功收復唐末被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 2 # 我的乾坤

    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並非柴榮和趙匡胤不能收復幽雲十六州,而是歷史沒有給他們機會。柴榮最後一次北伐,前期進展順利,可關鍵時刻他突罹重病,只好罷兵南歸。這是今後四百年時間裡漢人離這片土地最近的一次。而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在有生之年致力於平定南方,未曾大規模向北方用兵。如果再給趙匡胤十年時間,以他的能力與武功,極有可能收復幽燕,再造一個比肩漢唐的大盛世。遺憾的是,歷史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徐達之所以能收復幽燕,有這麼幾個原因:

    1、徐達北伐之前,朱元璋已經平定南方,有了一個穩固的大後方。而柴榮與趙匡胤在位時,中原及南方四分五裂,難以集中力量心無旁騖的進行北伐;

    2、徐達北伐執行了朱元璋正確的軍事戰略,即先攻取河南與山東,然後再直取大都。這個戰略的高明之處在於先剪其兩翼,然後進取幽燕則無需憂慮出現孤軍深入,屯兵于堅城之下,最後師老兵疲,而兩翼被夾擊的慘烈局面。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次成功北伐就是徐達北伐,與朱元璋這種高明穩妥的戰略是分不開的;

    3、柴榮與趙匡胤時期,產良馬的陝甘地區及塞外皆不在掌握之中。沒有好馬就沒辦法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因此即便柴榮與趙匡胤時期禁軍戰鬥力強悍,但步兵與騎兵在華北平原對決,無法取得任何優勢。而蒙元后期,中原到處養有良馬,朱元璋得以建立一支足與蒙古鐵騎抗衡的強大騎兵,這也是徐達北伐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4、柴榮與趙匡胤統治時期,山西還存在北漢這麼一個力量不弱的小王朝。北伐首先就得面對它,而一旦兩軍交戰契丹人馬上又會過來助拳。如果繞過去直接進攻幽燕,北漢就可能從左翼進攻甚至截斷歸路,都使得北伐的壓力不小。而徐達北伐時,則沒有這樣的憂患阻礙;

    5、柴榮趙匡胤時期,佔據幽雲十六州的遼朝還處於國力國勢的上升期,還有一批能征慣戰的將士。朝政還算清明,對中原也是虎視眈眈。而徐達北伐時,元廷內部正在鬧分裂,早已元氣大傷,加之朝政非常腐敗,無法集中力量來應付徐達的進攻;

    因為有以上基本條件和優勢,徐達能夠比較順利的攻取大都,收復這片漢人丟失了450年的土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剛畢業的職場新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