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迴大漢
-
2 # 歷史寶鑑
天氣,地利,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都是知人善用,有政治手腕,領導才能,打下江山社稷後都是殺害功臣排除異己,本質上兩人沒啥區別。假如兩個人生在同一時期,畢竟有一個勝出,或許是朱元璋或許是劉邦。
只有放到歷史環境裡,兩人在同一時期才能知道誰更厲害。
不是同一時期,社會環境,人文經濟,就沒有可比性。
-
3 # 路過man全民都是詩人
如果劉邦穿到明朝,老朱勝。如果老朱穿到漢朝,老劉勝。如果哥倆一起穿到2019年,那麼沒輸贏,呆在科學院就是
-
4 # 葉之秋
如果時空可以穿越,當劉邦遇上朱元璋,誰會是贏家?
這麼一個大開腦洞的問題,我也來說一說,拋磚引玉吧。
我個人覺得劉邦遇上朱元璋,劉邦的贏面比較大。當然我沒法實錘,畢竟他們倆都作古好多好多年了,他們也沒法正面作戰,只能是從他們的行止,猜一猜。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草根英雄(劉邦的小小亭長,在那個時代,也算不得什麼了不得的身份),成功登頂,相當不簡單。但既然一山只能容一虎,只好兩人都出來走兩步。
咱們先看看兩位性格。劉邦豪爽大氣,個人魅力很強,懂得忍讓,也知進退不爭一時之氣,不是很在乎他人的眼光。朱元璋呢,也有磊落的一面,但小農思想也比較濃,性格缺陷比較明顯。
咱們再看看兩位的行事。在成事之前,兩人用人方面的能力都是很突出的,劉邦曾坦言自己多方面都不如屬下,所以,他懂得怎麼安排才是最合理的,上位後也沒有殺太多,基本上是該殺的不留,能留的不殺。朱元璋這方面也很好,建立大明之前,基本沒毛病,可是到後來哎大殺四方,該殺的殺,不該殺的也殺,殺得興起,什麼都不管了。
關於上位後分封諸王,兩人選擇了類似的方式。不過雖然都分封,但實際上並不相同。劉邦處於秦朝末年,六國滅亡不久,人們還習慣了有諸侯王的時代,所以劉邦採取了郡縣和分封同時存在的方式,從另一方面來講,劉邦也是被逼的,劉姓王關係不大,那麼多異姓王,看著哎。朱元璋也選擇了這麼一種方式,可是,後果咱們都清楚,和當年的司馬炎一樣,給坐在皇位上的皇帝,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繼承人的選擇上,劉邦雖有過改立的想法,但終究沒有實施,穩定了政局。朱元璋的命已經苦,他還沒死,太子就死了,或許是出於疼愛孫兒的原因,他堅持要把皇帝位傳給太孫。傳給太孫呢,也不是不好,但是有那麼些強悍的叔叔在,朱允炆太慘了,最後落得個下落不明的結局。朱元璋替孫兒安排的人選,也實在是不夠老辣,沒辦法,都殺完了怎麼留。咱們看這同一件事,可以看出劉邦的大局觀就挺好——當年他也真的疼劉如意——在江山面前,他首先得維穩,其次才是父親,朱元璋這一點上,把孫子看得過重,導致江山易人,雖然還是姓朱,但黎民受苦,朱要負責。
回覆列表
我認為單就軍事才能來說,朱元璋是勝過劉邦的。
有一段關於朱元璋的典故非常精彩,當年朱元璋夾在張士誠和陳友諒兩大勢力之間非,朱元璋和手下商議先拿誰開刀。
一位謀士說先打張士誠,因為陳友諒實力強於張士誠,先打張士誠,是先易後難,而且陳友諒水軍非常強大,而水軍恰恰是朱元璋當時的軟肋,不應該以己之短攻敵之長。應當先拿下張士誠,再從長計議。
另一位謀士則說,張士誠控制的地域都是江南富庶之地,應該先拿下他,壯大實力,再和陳友諒開撕。
而朱元璋是怎麼說的呢?老朱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這就是說張士誠這個人是鹽販子出身,雖然佔據富庶之地,但野心其實並不大,所圖的不過是一個安穩富足的日子,只要不把他逼急就不會給你玩命。而陳友諒則不同,此人心狠手辣,不知道義為何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只要自己與張士誠開戰,陳友諒必然會趁機攻打自己,到時候腹背受敵,失敗在所難免。
後來果真被老朱說中了,這邊陳,朱兩家打得熱火朝天,張士誠一直是吃瓜群眾。終於朱元璋一統天下。
這個典故反應朱元璋非凡的戰略眼光和對人心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