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山月3
-
2 # 口水多過茶的話癆
階級鬥爭除了指不同階級之間的鬥爭,還摻雜著有同階層內部之間的鬥爭。“利益”是唯物主義觀點。此觀點有其合理性。
-
3 # 真牛46
在人類歷史上奪權的發動者和護權的統治者幾乎都處在同一階層(上層居多),而奪權的一線士兵和護權的一線士兵大部分都處於底層。這就是歷史史實。所以,歷史上的任何大規模的奪權與反奪權的戰爭並不是底層同上層的所謂階級矛盾引起,而是處於上層的一小撮人為了實現個人的野心所引發。用階級鬥爭的觀點解釋歷史,違背事實,不是什麼歷史唯物主義,而是少數個人的臆想。中國曆代朝廷內部統治者內部之間的互相殘殺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那是同一個階層,甚至是同一個家族中人的互相殘殺。
-
4 # 使用者1240371311296王
社會發展首先就存在階級。唯心論和唯物論關點不一致是實事。社會發展到現如今應該相信一個實事就是馬克思論社會發展史。人類從進化過程轉入文明時代,不變實事就是平等下生存。違背各自生存意義就發生矛盾,而出現等級,由此而生成階級之別。唯物主義思想讓人類明白髮展是必須遵尋各自生存價值存在,讓人類共同生存!
-
5 # 2517281456138
毛主席老人家說過:什麼叫歷史,一個階級勝利了,一個階級消滅了,這就叫歷史。
階級鬥爭就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行動。階級實質就是人類社會不同階層,總體分為兩大陣營,即上層建築與下層建築。上層建築掌握著國家的權力與經濟,掌握著統治國家的機器軍隊,下層建築就是廣大的勞苦大眾。
辨正唯物主義的觀點就是從不同階級正反兩方面來認識和看待歷史。階級鬥爭推動了歷史,也改變了歷史,但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是人民,人民才是推動人類歷史的真正動力。
總上所述,用階級鬥爭的觀點解釋歷史才是唯物主義歷史觀。
-
6 # 湘西超風行者
不對,階級鬥爭:是自古以來哪個國家都有的生存環境的產物,古代社會具有明顯的階級鬥爭的環境與內外條件,原始社會主要是為了生存的本能生理能力的競爭,與勞動相結合的無階級鬥爭的部落文明階段。
歷史的唯物主義:個人的偶然性與群眾的必然性是歷史選擇的過程與結果,是用矛盾的觀點看歷史問題,鬥爭既是矛盾又是可能相互轉換的關係,要透過歷史背景的本質看問題才能發現其歷史規律,階級鬥爭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是可能相互轉換身份的關係。
-
7 # y村夫
階級鬥爭觀點只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一個方面。中國曆來提倡中庸之道,搞階級調和。如果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為了國家的穩定,麻痺大眾,就不應該強調階級,然而階級確實存在,不能否認,有時會發生激烈的矛盾。
一部人類發展史,階級矛盾始終存在,但不是天天有鬥爭,大的鬥爭是發生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最激烈的表現為戰爭。許多時候是以和平的方式發展,人類處於相對和平的時候還是多於鬥爭的。
人類發展史應該以人類通自然進行鬥爭為主,人類之間的鬥爭為次。中國曆來有兩種觀點,一種是順其自然,一種是人定勝天。其實這兩個觀點並不矛盾,就就你怎麼應用。在自然災害面前就一個提倡人定勝天思想,在平時就應該提倡順其自然思想。
-
8 # 甘雲雄
人類社會只要存在剝削和壓迫,階級就存在,階級矛盾就產生,階級鬥爭就不可避免。企圖否定階級鬥爭就是給受剝削和壓迫的人們注射麻醉劑,給剝削和壓迫者塗脂抹粉。
-
9 # 老頑童四公
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便是一部
階級鬥爭的血淚史!
自原始公社解體以來,人類便進入階級社會,
這階級社會裡,剝削階級向被剝削階,進行血腥統治與階級壓迫,為調和矛盾,便進行階級鬥爭!!!
這是一個階級要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行動!
人類的歷史,便是一部階級鬥爭史……
……!!!
-
10 # 黃羊山訥木
對,中國三千年的文字紀錄歷史,一直是官僚階級富人階級,中產階級,貧窮階級,為了達到社會穩定向前這四個階級有時採取議會調合矛盾,,有時採取暴力調整矛盾,不管用議會還是用暴力,這就是我們說的階級鬥爭。
-
11 # 含氧水2
人類歷史史.就是一部矛盾史.地球生物進化是遵循自然界平衡原理.植物也好.草食動物也好.肉食動物也好.在生物鏈上達到微妙自然平衡.生物界才生生不息。
人類雖屬生物界.具有生物本性.但人類的進化有智慧.能創造.決定其有別於生物。不論人類社會那一個階段都是一部矛盾史.原始社會是人類戰勝自然界矛盾史.奴隸社會就開啟人類階級社會矛盾史.人類發展到當下.就是在伴隨這種血腥階級鬥爭走過來的。有人會說:‘西方國家民眾幸福生活指數很高’.這是建立在剝削和壓榨其它國家和民族的基礎之上.用強權手段和美元霸權.隨著各國發展和民族覺醒.這種不平等階級矛盾日顯突出.這次疫情就反應西方社會內部階級矛盾實顯.西方大財團和寡頭用商業慣用手段包裝和忽悠.民眾溫水裡的青蛙.當實事抽了臉.這種疫情深層次階級矛盾顯露無遺.
西方社會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康德和黑格爾理論基礎上.二十世界最偉大思想家哲學家馬克思發現黑格爾哲學思辯的缺陷.才用嚴謹哲學思辯的推論.人類發展下一階段社會主義階段.和人類未來的共產主義階段。
處在當下.隨著對當下社會認識加深.確得無階級社會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終極目標。
當人類生產力發展完全能滿足人類物質需求時.人們就轉向更高需求——精神.就完全脫離商品社會物質欲底級生物本能.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實現基礎。
-
12 # 宜衡之子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幅幅觸目驚心、起伏跌宕的階級鬥爭的歷史畫卷。因此,用階級鬥爭的觀點解釋歷史,無疑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對人類社會發展史的作出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
唯心主義把社會歷史看作混亂的、隨意的個人行為,看作是人的願望和意志的結果;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發展如同自然界發展一樣,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識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而人類社會的歷史存在就是一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階級鬥爭史。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開宗明義地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列寧也曾指出,唯物主義歷史觀把一切個人的行動歸結為階級的行動,而階級的鬥爭決定了社會的發展。
偉大領袖毛主席更清楚地闡述了他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階級鬥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歷史的就叫做歷史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反面的是歷史唯心主義。”毛主席的論述豐富並發展了馬列主義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
-
13 # 永恆回望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階級鬥爭觀點,是馬克思整個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馬克思研究認為,在原始社會裡,由於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獲得的食物貧乏,伴隨這種落後生產力的分配狀態,就是實行的共有制。
但是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生產的食物不斷豐富並出現剩餘時,部落或者是一個群體的頭領,會以其權力把剩餘的產品據為己有,或以權力分配給其親近的個人或小團體,於是就產生了公有制與私有制,進而演變形成不同利益階級。階級的相對固化,鬥爭因素就開始萌發。
當人類進入了階級社會,由於各個階層的經濟利益不同,無產階級,就是窮苦的群體,和資產階級即富人群體,他們兩者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一方經濟受盤剝受壓迫著,另一方是靠剝削生存不勞而獲,而且生活得分外地愜意。社會經濟利益分配製造了階級和階級矛盾,並發展到矛盾不可調和的地步,於是,就有了歷史上的各種反對奴隸主,反對地主階級的農民起義,這就是階級鬥爭。縱觀古今中外,階級社會裡的歷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階級鬥爭歷史。
“階級鬥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失敗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偉人毛澤東主席對此,曾言簡意賅地一語道破人類歷史全部的發展程序。階級的存在和階級鬥爭的存在,是人類歷史程序中一種客觀存在。是不應該抹煞,不應該被否認的。否則,就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態度和認知立場。 -
14 # 中山初高中數理化輔導
用階級鬥爭觀點解釋中國歷史,是在削足適履。比如所謂的唯物史觀在考察中國歷史時,認為夏商周是奴隸制社會,秦朝統一六國後直到清朝是封建社會。實際上,西周才是封建社會,周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國,諸侯分封給卿大夫,如此等等,形成了天子、卿、大夫、士的封建等級制度。而秦始皇統一統一六國之後,在政治上採取的是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雖然漢朝建立後分封了一些諸侯國,漢武帝即位以後就逐漸消滅這些諸侯國,重新加強中央集權。一直到清朝都是中央集權占主導地位。所以,唯物史觀的奴隸制到封建制到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順序是錯誤的。
-
15 # 淡淡一掬水
“用階級鬥爭觀點解釋歷史,是歷史的唯物主義,此觀點對嗎 ”?
應該說這個說法沒有什麼錯誤,但表述不正確。階級鬥爭觀點和唯物主義不是直接畫等號。
古今中外的歷史故事浩如煙海、紛紜複雜,政治、戰爭、社會變革影響了歷史發展的方向。影響歷史的人物,比如君王、大臣、強盜,各有特色、各有性格,完全是他們的作用改變了歷史程序,歷史似乎毫無規律可循。
在唯心主義哲學看來,這一切現象都是影響歷史程序的人們(英雄豪傑們)的善與惡、道德水平和人性本能在起作用。遇到英雄豪傑們是善人,和道德觀念強,或者心中有崇高的信仰,歷史就向文明進步和和平善良方向發展,遇到改造歷史的人物是惡人就會引導歷史向惡的方向發展。
而在唯物主義者看來,物質世界宇宙萬物的變化都有它自己內在本質聯絡和規律。人文歷史的變化也應有它內在的本質原因和規律。這個原因就是,不論哪個歷史時代都有窮人和富人,有統治別人的人、有被別人統治的人,他們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不管哪個歷史階段,都有生產財富和享受財富的人,不論哪個歷史時期,都有生產財富的生產方式,在它的生產方式中確定了人們的等級關係,也就是階級。是人們在生產方式和生產產品上擁有關係,決定了這個社會的道德倫理觀念,在這個倫理道德觀念上,建立了那個時期國家的政治制度。馬克思用這種觀點,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到這個層次上的時候,才把階級鬥爭和唯物主義聯絡起來了。用這種哲學觀點,為亂紛紛的歷史故事,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方法和理論,使紛紜複雜的歷史現象以及歷史程序,條理化、分析的線索,明晰起來了。
所以,馬克思主義用“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係”三要素解釋歷史程序和原因的科學方法。
階級鬥爭觀點是解釋歷史程序的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部分,整個歷史唯物主義包括“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部分”,關於這個觀點,請參看《毛澤東選集》中《人的正確思想是怎麼來的》那篇文章。
-
16 # 狼煙一九三一
首先實事求是地說,階級是什麼?所謂階是階層,級是差別這一點是否承認?如承認,那麼從人類組成群體以同大自然競爭中生存推舉頭人,由頭人帶領群體與其它它動物爭奪生存空間,這個事實是否承認?如承認,那麼這個頭人便擁有與其它人不一樣的支配權,物資享受權,這個是否承認?如承認,由於人類越來越多,群體越來越大,人類組成了金字塔形的社會管理組織,即奴隸.平民,自由民.士人.奴隸主這個是否認可?如以可,人類便有了階層,各階層收入不同,擁有的財富不同,擁有的使用權不同,擁有的享受權不同,各階層是否有差別?是否認同?如認同,分配不均是否存在?如確實存在,各階層成網路式的層層剝奪下層創造的財富向上運動,當下層不能獲得他們應有的勞動成果,而上層不允許,兩者是否有矛盾,如有,就會有鬥爭,歷史不就是分配不均造成下層無法生存,要求重新分配勞動和社會集體成果而推翻已有的落後的生產關係和統治者,再重新組織新的社會結構和新的政權嗎?歷史不就是這樣推翻舊的政權,重新分配社會資源,進入有序社會,社會一旦固化產生分配不均,不適應社會發層,造成大量的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特權階層手中,使低層“無法呼吸”而起而反抗,建立新的政權,重新分配社會資源而達成新的平衡嗎?
這種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運動不是階級鬥爭又是什麼?歷史不就是這樣一路走來嗎?
至於唯物主義,首先要確定是否承認事實,如不承認事實,承認虛無,那麼就沒有討論的必要。如果承認事實,歷史學家依據人類社會活動而記錄下來的原始材料,變為文字性的東西而傳承下來便成為了歷史,我們有什麼理由去推翻前人的勞動成果而另僻溪徑,去找虛無漂渺的東西呢?
-
17 # 青城觀歷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明確幾個名詞的意義。
第二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換句話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觀點是: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原因和動力來自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它構架於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由此產生的社會出現了不同階級,這些階級相互博弈從而導致了歷史事件的發展。
第一,文明的開始,社會生產就建立在等級和階級的對抗上。社會階層的對立,勢必會生產力進行有效的革新和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勢必會推動社會的進步,這種對抗推動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生產力就是由這種階級對抗的規律而發展起來的。
第二,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最後我們再來看歷史唯物主義的使用方法。在歷史唯物主義,要堅持階級分析法、歷史分析法和辯證分析法。
首先是階級分析法,階級分析法來自於馬克思的階級觀點。
階級分析法可使我們認識階級社會歷史的發展線索。通過階級分析作為切入點,讓我們對歷史的程序和發展,都會有一個清晰,客觀的認知。所以說階級分析法是分析階級社會現象的有效鑰匙。階級分析方法在史料的鑑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毛主席在著名的《實踐論》中說道:“在各種階級的社會中,各階級的社會成員,則又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結成一定的生產關係,從事生產活動,以解決人類物質生活問題。這是人的認識發展的基本來源。”這段論述也是對階級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做了準確的評價。歷史唯物主義階級分析法要求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不能僅看言辭,更要看行動。要全面辯證的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從而找到歷史事件背後所隱藏的真相。通過上述的分析,相信大家對這道問題的答案已經有了認知。用階級鬥爭的觀點解釋歷史,確實屬於歷史唯物主義。
-
18 # 一片清檸在玉壺
====》百度抄的。歷史唯物主義,亦稱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 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衝突的主要著力點。馬克思的歷史觀點交叉了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研究,從階級入手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
====》個人想法。唯物在這裡指什麼?應該指物質財富的創造,也就是經濟生產。(我這也是扯蛋。其實中國人什麼東西都喜歡扯上唯物的原因,只是因為唯物=客觀,而客觀=公正,但馬克思主義使用辨證唯物主義,唯物=客觀,辨證=主觀,所以我理解馬克思主義更應該是主觀能動下的客觀,而不是絕對的客觀)階級是什麼,階級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組織關係。階級社會中生產關係存在剝削,所以形成對立關係,所以形成階級鬥爭。用經濟和生產分析歷史是因,因此而發現存在階級鬥爭是果。階級鬥爭不能解決經濟和生產力問題,只有經濟發展生產力發展才能解決階級鬥爭問題。大概就是這樣,對不對自己判斷。
-
19 # 月下獨耕
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祕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
毛主席早在《丟掉幻想,準備戰鬥》中說過的一段話,可能就有更深刻的認識了:“階級鬥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歷史的就叫歷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反面的是歷史的唯心主義”。人類社會五千年來直到今天的歷史,仍舊是階級鬥爭的歷史。不僅孔子生活的時代、唐宋明清時代是階級鬥爭的歷史,文革時期、改革開放至今的歷史,也是階級鬥爭的歷史。不僅中國的文明史是階級鬥爭的歷史,美國的、日本的、英國的、德國的、印度的文明史也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馬克思、恩格斯曾作過簡潔精闢的論斷: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階級對立和階級鬥爭構成了直到今日的全部成文歷史的內容。
由於壓迫者通過“合法”或“不合法”的壓迫來迫使勞動者勞動,才會產生出被壓迫和反壓迫的矛盾。
正是由於掠奪者“合法”或“不合法”的掠奪,才會產生出被掠奪和反掠奪的鬥爭。馬克思斷定:“當文明一開始的時候,生產就開始建立在級別、等級和階級的對抗上,最後建立在積累的勞動和直接的勞動的對抗上。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
對於階級鬥爭,決不能僅僅理解成只有革命時期的反壓迫反剝削是階級鬥爭,只有勞動者反抗壓迫者是階級鬥爭。其實,在階級社會依然存在的條件下,在日常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始終存在著掠奪者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在掠奪和壓迫,也存在被掠奪被壓迫者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反抗壓迫,反抗掠奪。
-
20 # 匹諾曹jun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說:“一切都是通過 鬥爭和必然性而產生的”,他認為所謂的秩序就是將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就像優美的旋律是由不同高低的音符所組成的一樣。事物間的互相排斥傾向能使其密不可分地合為一體,並形成螺旋上升的發展趨勢。對於一座城邦來說,組成它的成員在出身上有高低貴賤之分,利益也不完全一致。但就如不同方向的力作用在一起會產生一個合力一樣,不同利益的人群鬥爭到了一起,也會形成一個代表國家的共同利益,推動著歷史的發展。
從權力鬥爭向階級鬥爭轉變基於古希臘的鬥爭哲學,在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歷史學家 馬基雅維利在《論李維羅馬史》中進一步提出了政治領域中的權力鬥爭理論。他在分析羅馬共和國的歷史時,發現有三股勢力貫穿於共和國的始終,分別是君主、貴族和平民。這三股勢力互相鬥爭,決定著共和國政體的週期性迴圈。
所有的共和國都是從推翻 王權專制開始的,人們因憎恨一人獨裁而在少部分人的帶領下將其推翻,並推舉那部分賢能之人來共同執政,使國家從專制政體變成 貴族政體;然而,不久之後,貴族政體會墮落為只為少部分人謀私利的 寡頭政體,再次遭到民眾的反對;民眾就將寡頭政體推倒,建立起了 平民政體,進行輪流坐莊;但民眾也會腐化,時間久了之後,將變質為 暴民政體。這時候又需要像蘇拉、凱撒和屋大維這種獨裁官來壓服暴民的混亂傾向,使他們得以竊取政權,恢復到 君主政體。
馬基雅維利認為權力鬥爭推動共和國政體的變化,是一種迴圈對於羅馬共和國來說,權力鬥爭始終存在,這是因為國家的統治者分為了君主、貴族和平民這三個階級。他們分別以執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身份來分享政權。因此,權力鬥爭或者說最初的階級鬥爭就表現在不同階層的人圍繞政權所展開的鬥爭。需要說明的是,這些人都是統治階級,是最接近於政權的那部分。因此,恩格斯就說:
“在古羅馬,階級鬥爭只是在享有特權的少數人內部進行,只是在富有的自由民與貧窮的自由民之間進行,而從事生產的廣大民眾,即奴隸,則不過為這些鬥士充當消極的舞臺臺柱.。”
這說明古代的階級鬥爭大多是統治者間圍繞政權所展開的權力鬥爭,被統治階級只是有限地參與進來。例如西漢歷史就是王室、大臣與外戚的鬥爭史,漢初之時,鬥爭集中在王室與異姓諸侯王之間,以劉邦殺戮功臣為表現。劉邦死後惠帝柔弱,以呂后為代表的外戚得以趁虛而入,壓制王權。漢中時期,王權逐漸加強,在霍光家族被宣帝誅滅後,達到了頂峰。元成哀平之世王權又走下坡路,外戚在與王室的鬥爭中逐漸增強,最終以王莽的篡位來結束。在這兩百多年的權力鬥爭史中,那些作為被統治者的農民連個影子都沒有。因此,恩格斯又說:
“古代階級鬥爭同現代階級鬥爭在物質經濟條件方面有根本的區別。”恩格斯認為古代階級鬥爭停留在統治階級內部,不夠廣泛
法國曆史編纂學家發明階級鬥爭理論
馬基雅維利所描繪的是古代階級鬥爭,在當時從事生產的廣大民眾還沒有普遍參與進來,他們只是通過少數奴隸叛亂或農民起義等方式對統治階級進行挑戰。而且馬基雅維利將政治還原為不擇手段的權力鬥爭,被人們視為敗壞道德的邪說,未能得到普遍的認可。在啟蒙運動時期,人們更喜歡的是無階級差異的“ 博愛”,希望所有階級都能拋棄偏見,在理性的指導下,聯合起來,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
但無論是英國的1640年革命還是法國的1789年革命,都發生了殘酷的內戰。權力鬥爭不再僅限於統治階級,而是擴大到了全國的大部分人口。法國曆史編纂學家 基佐的《1640年英國革命史》和 米涅的《法國革命史》都提到了這種變化,他們重新肯定了馬基雅維利用鬥爭來解釋政治與歷史的觀點,並且 將權力鬥爭發展為階級鬥爭,指出階級鬥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基佐在《英國革命史》的前言中,延續馬基雅維利的方法,指出古代歐洲的歷史就是權力鬥爭的歷史。貴族、教會以及皇權是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他們依次佔有過政權,成為主導性力量。對此,基佐進一步說:“也就是由於上述各力量的共處及彼此之間的 鬥爭,歐洲在一個長時期內取得了自由、繁榮和開明;換言之,發展了歐洲的文明”。他改進了馬基雅維利的理論,認為權力鬥爭並不是導致歷史陷入迴圈,而是不斷地推動歷史發展,當鬥爭平緩時,歷史也就陷入停滯。基佐說:“在十七世紀的英國,在十八世紀的法國,上述三種力量之間的一切鬥爭都停了下來;它們處於一種停滯不動的和平中。”
法國曆史編纂學家已經提出“階級鬥爭是歷史發展動力”的觀點當統治階級內部陷入這種均勢之後,歷史的發展也就緩慢了下來。而就在此時,第三等級即廣大的被統治階級卻活躍了起來。他們向皇權討要自由,向貴族要求平等,向教會索取教育,最後在資產階級的帶領下,爆發了革命,使歷史發展實現質的飛躍。
與基佐一樣,米涅在《法國革命史》中也發揮出這種觀點。他認為在大革命之前,法國仍處於中古時代的社會形態,人們分屬於敵對的階級,彼時貴族與僧侶已經沒落,王權在路易十四的時候達到了頂峰,變成了專制制度,將法國拖入一片呻吟之中。大革命代表著第三等級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而這個等級裡又分為工商業人士、律師、醫生、農民和貧民等,他們粉墨登場,互相鬥爭,推動著大革命的程序。
總的來說,法國曆史編纂學家的階級鬥爭理論有兩個核心觀點:階級鬥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階級鬥爭不侷限於統治階級內部,還包括被統治階級對統治階級的反抗鬥爭。也就是說階級鬥爭不單是爭權奪利的鬥爭,它還可以是進步的革命運動;
用階級鬥爭理論來研究政治史
什麼是馬克思所主張的階級鬥爭?階級鬥爭理論處於不斷髮展之中,它是通過對歷史進行研究而得總結出來的一種理論。馬基雅維利研究古羅馬的歷史,發現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鬥爭左右著國家政體的變化;法國曆史編纂學家研究英國及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史, 認為第三等級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鬥爭具有革命性,推動著歷史的進步與發展。在他們之後,繼續利用階級鬥爭理論來研究歷史的就是 馬克思。
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宣言》中毫不掩飾地說:“ 至今所有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並且肯定地說由第三等級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社會並沒有消滅階級鬥爭,而只是使鬥爭採用了新的形式。它將過去各種複雜的階級鬥爭簡化為 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鬥爭。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封建地主階級已經被消滅,農民、小業主、手工業者等小資產階級也日漸邊緣化,主要的階級只剩下兩個。
無產階級是大工業的產兒,它從出現的那一天起就不間斷地對資產階級進行各種公開或隱蔽地鬥爭。就如資產階級在對抗封建地主階級的時候代表進步的力量一樣,無產階級在對抗資產階級時也代表著革命的方向,它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翁,必然在推翻資產階級後,促進社會生產及分配的大變革。
因此,可以說 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是指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鬥爭,而不是第三等級對舊社會的鬥爭,也不是與自然界或其他民族的鬥爭,因為歷史階段和社會形態已經改變了;而且馬克思認為鬥爭的結果必將是無產階級的勝利。
馬克思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來闡述階級鬥爭理論馬克思對階級鬥爭理論做了哪些改進?
在《宣言》中,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還顯得很抽象,缺乏具體的事例。因此,在見證了1848年歐洲革命之後,馬克思相繼寫出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和《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在前者中他用手術刀的方式剖析了法國七月王朝的本質,指出這是一個由金融貴族統治的國家,統治者將法國當作了用來投機的公司,所以經常使國家陷入財政危機的邊沿。這極大地觸動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最後由這個階級來主導,聯合無產階級推翻了金融貴族,建立起臨時政府。不久,資產階級又拋棄了無產階級,獨佔政權,使無產階級非但沒有分享革命的成果,還淪入更為苦難的深淵。因此,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一刻也不要忘記階級鬥爭,不能滿足於空洞的口號,不要總是做資產階級的尾巴,而是要大膽地向政權發起進攻。
用唯物史觀來作為階級鬥爭理論的基礎《霧月十八日》則對“ 階級鬥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這種觀點進行了完善。如果單單說“階級鬥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那麼這種觀點顯然是非馬克思的。馬克思認為在階級社會中,一切歷史上的鬥爭,無論是在政治、宗教、哲學還是在其他意識形態領域中進行,都只是或多或少的表現了各社會的階級鬥爭。因此,馬基雅維利所主張的那種 權力鬥爭只是階級鬥爭在政治領域中的表現,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並非歷史發展的根源。所有的階級鬥爭“為它們的經濟狀況的發展程度、它們的生產的性質和方式以及由生產所決定的交換的性質和方式所制約”。在封建社會裡,不可能有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鬥爭,在奴隸社會中也不可能有地主與農民的鬥爭。 所有的階級鬥爭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生產力水平及生產關係之上的。
總之,正如馬克思所言——“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歷史編纂學家就已經敘述過階級鬥爭的歷史發展”,階級鬥爭理論不是馬克思發明的。因此,這個理論並不等於馬克思主義,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所加進去的東西,主要有這三點:
一、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絡,階級鬥爭理論要建立在唯物史觀之上;
二、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要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來運用這個理論;
三、階級鬥爭只有在無產階級取得勝利之後,通過改變原來的生產力及生產關係才能徹底消滅。
參考《階級鬥爭論》《唯物史》《法國革命史》
回覆列表
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觀點,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的歷史。縱觀世界上的各個國家的發展歷史,每一個政權的誕生和滅亡,無論是暴力或非暴力的手段,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激烈鬥爭。因此,這種觀點正確性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