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殘荷吟雨

    這是不是真的已不可考。我認為它只是一個傳說或是後人杜撰的善意的文化故事。目的是告訴人們學習書法的不易,要想學成,貴在堅持。

  • 2 # 昱牖

    話說當年老王檢查小王的作業 一時興起(調皮) 拿起筆在小王寫的大字上添了個點 揚長而去 之後小王的媽媽帶著小王回來後 看到小王的作業 感嘆一聲 哎 我兒用盡三缸水 只有一點象羲之啊!

  • 3 # 劉慶雙書法紅色文化

    此說無真實性,雖說王羲之的字在今日看來高不可攀,而且已無王的真跡。但是在王獻之的那個時代,他與父親王羲之朝夕相處,書法又是完全學其父,要做到神似,這一點在技術上是可以達到的。實際上在王獻之與其餘王羲之所處的那個東晉時期,王獻之的書名是在其父之上的。

  • 4 # 張瑾峰

    此傳說是否屬實先不說,之所以流傳下來,自有其合理性。這中間應該有兩方面的原因:1、教導年輕人不要驕傲,稍有成績就沾沾自喜,不思進取,故步自封,須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2、中國自古以來有“厚古薄今”的傳統,所謂“薑是老的辣”即是也。

  • 5 # 千千千里馬

    而且,老爸王羲之去世以後,王獻之的名聲居然超過了老爸王羲之,在六朝五六十年的一段時間裡居然是非常明星的書法家。

    有人說,王獻之出名,主要是不謙虛,顯山露水爭強好勝,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比較張揚比較顯擺自己。 所以,給王獻之留下很多不是太好的一些傳說。

    其中太字少一點,寫成大字的傳說,也是非常有名的一個假故事。

    據說,王獻之很小就覺得自己書法好的不行,甚至建議老爸王羲之,也需要改一改自己的書法面貌了。

    有一次,王獻之寫了很多字,就出去玩了,老爸王羲之回來一看,這傢伙寫的真不少,還很有進步,正要誇兒子幾句話呢,可是,仔細一看,怎麼那個太字就少了一點呢?於是提筆補了一點之後,就很不高興的走了。

    老夫人看兒子真是很愛寫字,就誇了一句,說:“吾兒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像羲之”!

    王獻之一聽給氣得差點睡地下驢打滾了。

    心想:我怎麼著就唯有一點像羲之了?哪一點不像羲之?

    老夫人順手一指,這不!就那個太字的一點。

    王獻之這才醒過來了,一看,吔,不就是我寫的大字嗎?怎麼成太了!

    不用說,王獻之也想的出來,肯定是老爸補了一點,提示他書法可不能馬虎!

    你說這故事經過幾代人給編的,是不是忒埋汰王獻之了?

    人家王獻之從小就是個優秀的娃,王羲之都愛得不行,恨不得捧在手裡,寸步不移地看他成長壯大。

    據史料記載,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三月的那次蘭亭修禊盛會,王羲之還帶著愛子王獻之呢!

    當時,王獻之只有九歲,是參加蘭亭集會年齡最小的一位同志。

    從這一點你就看的出來了,小小王獻之同志,如果像“唯有一點像羲之”故事裡說的,是一個毛毛躁躁的王獻之那樣,王羲之還怎麼帶他在“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的盛會上給自己打臉啊?

    所以,王獻之把太字寫成大字,王羲之給他補了一筆,成為“唯有一點像羲之”的故事,是一個傳說,而且完全可以肯定是假的離譜的故事。

    你想想,就憑信口就在兒子面前直說丈夫的名字,這在古代是絕對不行的!

    當然,雖然這個故事是假的離譜,但是在全國各地的民間廣泛流傳,影響比較大,因為,比較還是有些道理的,本來也就沒有當真。

    但是,我們對古代的傳說,也應該有一些積極的吸收,也是可取的。比如:

    第一,確實書法的一個點,也能看得出來是誰寫的。

    第二,學習書法需要耐心和堅持。

    所以,這個故事在古代還是很感動很多像小王獻之那樣的天才的。

    實際上,我們學習書法,真得能夠達到“唯有一點像羲之”的時候,那也是有希望的時候了。

    學習書法的朋友們,加油啊,你距離“唯有一點像羲之”不遠了吧?告訴我,你的書法之路有多少有趣的故事。我們一起分享快樂! 讓我們快一點“唯有一點像羲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戀加網戀加單戀加異地戀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