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簡一
-
2 # 詩書君
在唐代詩壇,首推王維、李白和杜甫,除了這三位,就該輪到白居易了。白居易在唐代詩壇最活躍的時期是元和年間,他在這段時間和元稹一起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並且寫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名篇,比如《長恨歌》、《秦中吟》等等。但是在他活躍文壇之前,他就已經寫出了不朽的名篇,就是今天說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
如果你對《賦得古原草送別》不熟悉,那也沒關係,因為詩歌的另外一個名字你肯定知道,那就是《草》,全詩如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詩的名字裡面有賦得二字,可以看出這首詩多半是即興發揮之作。因為賦得指的是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古原上的草是那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火燒不盡枯黃的野草,春風吹拂過大地之後,又是一片綠茸茸。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寫出了草頑強的生命力。
一般的讀者背誦這首詩,到“春風吹又生”就結束了,實際上沒有後四句這首詩就跑題了,詩就沒有送別的意思。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野草芳香的氣味淹沒了古道,接在麗翠綠草原地盡頭是你的征程。這兩句環境描寫,為下文的送別做了鋪墊。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再一次送別了好朋友,茂密的片片青草都深深飽含著我的深情。緊扣主題,為送別二字做了註釋。
據傳說這首詩作於公元788年,白居易當時才十六歲,因為這首詩才開始在京師嶄露頭角。
-
3 # 66662847755忠誠衛士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所寫。他寫出了生命的頑強和奮鬥不息。盡菅野火燒盡了荒原的小草,但是第二年春風吹過,小草又獲得了生機,長出了新苗,變得更加鬱鬱蔥蔥。這說明了人和物一個道理。一個人不要被眼前的困難和挫折所嚇倒。只要你堅定信念,充滿鬥志,最終你一定能戰勝困難和挫折,迎來一個光輝燦爛的明天。離夢想和成功也就不遠了。
-
4 # 瀚墨尋夢
唐代詩人白居易16歲時的應考習作,題目為"賦得古原草送別″,按科考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前須加"賦得"二字,這種作詩方式稱賦得體。草與離別(送別)情,從楚辭名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來。首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草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迴圈,首句就狀出一種生生不息的情味,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水到渠成,此兩句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而成形象畫面,不講鋤不盡.斬不盡,而寫野火燒不盡,造成一種壯烈的意境,寫出烈火中再生的理想典型,此兩句唱嘆有味,涵意深遠,對仗工整天然,故卓絕千古,是眾人皆知的千古名句。第五.六句是"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從前四句重在寫“草"而轉到寫"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遠芳.晴翠都是寫草,意象更生動具體,“侵"和“接"二字寫出一種蔓延擴充套件之勢,"古道".″荒城"扣題目"古原″,最後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作者寫草,寫古原,是安排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王孫,泛指行者,楚辭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是說見萋萋芳草而懷念行遊未歸之人,而白詩卻變其意用之,寫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愁情,詩到此處點明送別之意,從草到古原.再到送別,意境渾然天成。王西京畫白居易,劉旦宅畫白居易詩意圖。
回覆列表
白居易作,
任何一天都會白晝黑夜交替;
任何人都會從出生走到死亡;
每一年都會從春夏延向秋冬;
每一個朝代也遵循衰敗興亡;
亙古不變的是枯榮過後,優秀的、有營養的、利於培育下一代的;將會埋在土裡、站在背後傳承給後來者,使其更加彭勃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