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靜地讀本歷史書
-
2 # 蘭臺
忙著閱讀各種材料。
這麼說,凡是對自己有要求的歷史研究人員,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放在閱讀各種材料上了。
我認識一位在社科院做助理研究員的青年學者,有幸看過他的時間表,真的毫不誇張,他每天上午7點準時起床,晚上11點睡覺,一天絕大多數時間都在閱讀各種材料。
他比較悲劇,他是研究民國史的,而民國史相關材料按照他的話說,可能有上億字。
為什麼閱讀材料會對於一個歷史研究者如此重要呢?
這是因為歷史研究者想要搞清楚歷史上某個問題,首先你得對這個問題產生的時代背景、人物關係都有一個完整的認識;秦漢史還好說,史料比較少,但是越到近代留下來的資料越多,而且越是真假難辨,光分辨真假就會花費很長功夫了。
而對於歷史研究者最丟臉,最難堪的是什麼?是自己用心打磨的一個研究結論被別人一句話就推翻了——
“你做這個結論不對啊,是史料看漏了吧,你可以看xxx史第xx卷xx,裡面有對這個問題的完整解答”
“史料看漏了”
這是所有歷史研究者最不願意碰到的事情,這種事情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不說學術生命終結,至少會沉寂十好幾年。
因為從此你的任何結論,任何研究成果,別人都會現在心裡打上一個問號。
所以絕大多數還有學術追求的歷史研究者,最佔用他們時間的就是閱讀材料。
他們閱讀材料牛到什麼程度?
我這裡說一下我曾經參加過的一次宋史研討會,是關於宋史史料庫上網的。
參加研討會的都是宋史學界大牛,鄧小南先生、王曾喻先生都參加了(學會前會長和現任會長)
我在參加之初一直在想這些宋史大牛會提什麼意見,結果出乎我意料,這些大牛提的意見全是“這麼多史料,你們的標點符號打對了嗎?”這類。
鄧小南先生說了一句話,我終身難忘,她說她看無標點豎排版的史料看習慣了,現在看見有標點符號的史料,心裡就打鼓,特別擔心整理這些史料的人標點符號搞錯了。
檢視檔案,整理史料,用跨學科的思維去思考和論證所要回答的問題。甚至還要學習多門外語以便讀懂最原滋原味的外國專著,然後翻譯給大眾閱讀。舉個例子,如果你想學中日關係或者研究課題和日本相關,那麼你首先得掌握一定的史料,儘可能用日文原版,然後再學一些國際關係理論,最後寫下你要的論文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