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EPE47831146

    我個人認為是當時的形式背景結合實際情況在加上發展等綜合因素來考慮,劉備具備了打東吳的條件並且戰勝的意義重大!畢竟蜀地和江浙兩廣地區的經濟實力差距太大了。

  • 2 # 兵哥129472092

    劉備表面上是為其弟報仇,實則伐吳成功後,攻魏。當時的吳國實力遠不及魏國,呂蒙等大將也先後病逝,吳華人才睏乏。劉備認為伐吳的時機已到,於是,水陸並進,伐吳必定成功,錯誤判斷了當時的形勢,才有後來的火燒連營,白帝城託孤,直至劉備病死。

    劉備五十娶了正值妙齡的孫權之妹,周瑜設計,把孫夫人騙回江東。從此,劉備在感情上失落,鬱鬱寡歡。早已對孫權恨之入骨,若伐吳成功,不僅得到貌美如花的美人,還可奪得地盤,為以後一統天下做好準備。也可以說,劉備衝冠一怒為紅顏吧!

  • 3 # 電器電

    我覺得劉備本意並不是報關羽張飛的仇,而主是要確立自己的帝位。為何教諸葛亮看家,就是怕諸葛亮搶奪了他的功勞。現在仗著錢多糧廣打幾場勝仗撈撈資歷和資本。這樣的皇帝也就有了吹噓自己的本錢,也更加鞏固自己的地位。以前有二弟三弟撐腰誰也不敢惹,所以他的哭和悲傷實際上也是哭自已身邊最重要的兩個人沒了。諸葛亮早就看出一切看破不說破。也為了杜絕劉備的疑人之心。匆忙給他個皇帝之身。但令劉備沒想到的是東吳根本不是軟柿子,導致兵敗。這樣一來,就更不能回去當皇帝了。叫群臣笑話後來因病死在白帝城。

  • 4 # 胡侃解密三國

    提問說的有點過了,因為並不存在“所有”大臣,而且更不存在“竭力”反對。

    首先,丞相諸葛亮沒有反對,雖然諸葛亮心裡可能更傾向於伐魏,但是對劉備伐吳也並不反對,可能在心裡認為這樣也並無不可,如果能拿回荊州也是好事。雖然在劉備失敗後感嘆: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句話也能體現出這個意思,法正若在應該能制止劉備伐吳,就算沒有擋住,又法正跟著也不會是這個局面。也就是說能不伐吳最好,但伐吳也沒有什麼錯,錯在大敗上。

    其次,不反對,但是要求劉備不要衝太靠前,自己打頭陣的黃權。但是劉備也沒有聽,並把黃權調離了前線,讓黃權獨領一軍在江北。需要說明的是黃權此時的職位已經是比較高的了,“鎮北將軍”,四鎮之一,魏延防漢中時也是此位,而此時趙雲還是雜號將軍,黃權屬於是不反對,但也不太支援的態度。

    再次,反對。其代表就是趙雲,趙子龍認為曹魏是國賊,曹操雖然死了,但是曹丕篡漢,應該討伐曹魏,如果能滅了曹魏,那東吳根本不用打就投降了,但是趙雲此時算是人微言輕,劉備根本沒理睬,直接“留雲督江州”,根本沒讓趙雲上前線,劉備大敗後,趙雲進軍到永安,算是保護了劉備一次。趙雲在劉禪登基後趙雲才被封為“鎮東將軍”,和伐吳時的黃權一個等級。所以趙雲這次的諫言劉備完全沒有采納。

    最後,竭力反對。在《三國志》能找到竭力反對的只有秦宓一人而已,其記載:

    先主既稱尊號,將東征吳,宓陳天時必無其利,坐下獄幽閉,然後貸出。

    秦宓應該反對的比較激烈,認為沒有天時地利,必然無功,空耗國力,所以氣憤的劉備把他扔到了監獄。秦宓雖然有辯才,但是同樣是個小官,當時的官職是“從事祭酒”,只是一個幕僚頭頭,所以劉備應該是想殺一個不大的官立威的,後來諸葛亮及時勸阻才只是下獄。

    所以綜上來看,蜀國當時反對聲音並沒有那麼大,百官之首諸葛亮沒反對,大臣也沒有發出反對聲音,反對的只有一些中層。

    劉備為何非要伐吳,已經有很多人總結過,大抵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有報關羽、張飛之仇的因素在。

    其二,實現隆中對的格局,拿回荊州,起碼是拿回原本的三郡。

    其三、對外戰爭,平衡國內荊州、益州勢力。

    其四,曹魏過於強大,討伐勝率太低,不如先討伐較弱的東吳,壯大自己。

    有這多個因素在,而且反對的聲音並不大,所以劉備就開始了自己的伐吳之旅,原本形勢是很好的,東吳的名將如周瑜、魯肅、呂蒙都已經去世,劉備也認為東吳無人了,所以也有點心高氣傲,放鬆了警惕。直到碰上了陸遜。其實劉備伐吳的策略也沒有什麼錯,只是失敗了,如果成功就不會有人記得曾經反對的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演員演技太好,你都忘了其實TA是個歌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