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02514108486

    釉裡紅瓷器始於元代,興於明初,成熟於永宣,精於清初。據傳釉裡紅瓷器的創造發明還緣於一次偶然的巧合,說是元代銅匠圍著粘有銅屑的圍裙,到窯廠找繪製瓷器的藝匠聊天時,把銅屑抖落在成型瓷器未乾的坯面上了,因銅屑粉末顆粒細微,難以肉眼觀察得到,所以蘸釉水時也未被工匠發現和處理,後入窯經1350度高溫燒製青花瓷的同時,粘了銅屑器皿部位也還原氣氛燒製成帶有暈散的紅色,幸運的是這種銅元素要還原成紅色的溫度要求幾乎與青花一致,經追究,發現這種紅色即為銅匠圍裙上的銅屑所致,就這樣,一種釉下彩瓷器的新品種——“青花釉裡紅”就這樣問世了。

      上面說過元代釉裡紅的特點了 現在我們詳細瞭解下明代釉裡紅的特點與價格

      明代建國之初就制定了詳盡的禮儀制度,對日用物、服飾等都作嚴格規定,君臣有別,上下分等,不可逾越。

      從器物材料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公佈的居室器用制度規定,酒具自君王至庶民分別使用金、銀、錫、磁(瓷)、漆等材料製作。明初宮廷仍沿承元代舊制,日用器皿多見金銀器,但大件器物仍用瓷器。因此迄今我們所見洪武官窯瓷以大碗、大盤、大瓶、大罐為主,絕少小件器物。

      從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1369年)規定了祭祀用青、黃、紅、白四種色釉,其中青(藍)、紅、白是高溫色釉,黃是低溫色釉。這四種釉色禁止民間使用。

      洪武官窯釉裡紅和青花在同一技術條件下產生,兩者除呈色劑分別為銅和鈷外,工藝流程基本一致,使得胎釉特徵大體相似;但因釉裡紅和青花對釉的要求和窯爐條件略有不同,因此兩者的外觀特徵又有所差異。

      洪武朝歷時31年,釉裡紅的原料配方和製作工藝前後不同,從胎釉特徵和釉裡紅呈色上也能看到這種差別。

      (一)胎釉特徵

      洪武釉裡紅的胎骨有粗松和緻密兩類。粗松的一種手感稍輕,瓷化程度差。緻密的一種斷面細膩、緊密,白中略灰。據理化測試,釉層CaO的含量比青花瓷高,含鉀量較低,屬鈣鹼質,高溫燒成時粘度變化不會太大,較少流釉。

      釉面具明代青花器的特點,釉質肥厚、滋潤,釉色發青白。釉層有兩種:一種肥厚瑩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狀或長條狀開片;另一種肥潤緻密,釉表有極細微橘皮紋,白中含青或青灰。普遍見縮釉點或縮釉線,露胎處見窯紅。玉壺春瓶、執壺及口徑20釐米左右的大碗底部施釉,但是底部釉的光澤感不強,與器身玻璃化程度較高的釉面色調不一樣,為白漿釉,薄處微泛黃,厚處呈乳白或青色。器身往往有開片,尤其是一些器物,大概是因火力不足,有類似漿胎的現象。釉裡紅呈色紅豔的大多釉色乳白,呈色灰暗的大多釉色趨灰。

      帶足器物的足已經改變了元代斜削的特點成為平削,器底微微下塌。

      (二)釉裡紅呈色

      洪武釉裡紅呈色多樣,多數呈較淡或偏灰的色澤,有的器物有正紅現象,有的呈暗黑色。

      1、豔紅色——呈色純正濃豔,線條外緣大多有暈散,有些甚至整個釉面都呈淺紅色。呈色豔又無暈散的極少。檢看這種洪武釉裡紅殘瓷,蓮瓣間不借用邊線推斷這種工藝在洪武早期使用。

      2、赭紅色——色厚重,剖面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釉裡紅處於白釉層中間,即胎上有一層白釉,其上是釉裡紅,釉裡紅上又有一層白釉。

      3、灰紅色——釉裡紅彩較薄。

      4、灰黑色——呈色以灰黑為主,微見紅意,稱釉裡灰或釉裡黑。有些呈色黑灰的可見明顯的鐵褐斑,這是含較多鐵質之故。

      南京明故宮和鳳陽皇陵的釉裡紅建築構件有數種呈色,如赭紅色(區域性有綠苔點)、醬紅色(有暈散)、赭褐色(有綠苔點和暈散)、黃褐色、黑褐色等,呈色極不穩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現在主要喝奶粉,最近他老便秘,看著好心疼,有沒有有經驗的寶媽說說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