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晉國小書生

    一個合格的領導人的標準是什麼?沒錯就是把這個團隊帶向光明,讓這個團隊越來越好,而劉備從開始的一無所有,建立蜀漢基業,讓所有人對其言聽計從,劉備已經達到一個領導人的基本素質了,因為劉備的存在讓這個團隊越來越好,劉備的存在讓這個團隊的凝聚力更足,同時建功立業,稱王稱霸,這已經是一個合格的領導人了,說起來,甚至超過了一個普通的領導人,已經是一個卓越的領導人了。只是後期的一些錯誤導致這個團隊走了一些彎路,但並不妨礙大家對劉備領導能力的認可。

  • 2 # 朝陽君看歷史

    三國,一個令無數人都為之神往的時代,英雄輩出,正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說的便是了。

    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己任,手下謀士猛將如雲,謀士方面,有得一人者可得天下的諸葛亮、龐統,猛將這邊有威震天下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而且,劉皇叔在民間也是有很大的支援。但是,在這麼多天時地利人和支援的情況下,為什麼最終沒有實現自己匡扶漢室的願望呢?

    世人都知劉備三顧茅廬,得到了諸葛亮的鼎力相助,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戰略目標“佔荊州,吞巴蜀,出兵宛、洛,攻佔秦川,此霸業可成也”但是在進行的過程中,荊州時,劉備總是以劉表對自己有恩,而且對自己的同族兄弟下不了決心,從而錯失了良機。在吞併巴蜀時,還是龐統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劉備佔領巴蜀的決心,直可惜龐統一身的才華還未來得及施展。

    在曹操大軍南下時,新野全城百姓要求跟隨劉備南下,在眾人都極力勸阻時,劉備執意帶領百姓南下,此行為,說明劉備乃是一位仁義之士,但在亂世,人命如草芥,隨時隨地又有可能死去,劉備在和平時期,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好君主,但在亂世,需要的是梟雄。

    魏蜀吳三國中,魏國實力最強,蜀國最弱,諸葛亮制定的方針就是連吳抗曹,劉備卻偏離了這一方針,並且在好兄弟關羽被害後,舉全國之力進攻東吳,大敗而歸,從根本上喪失了統一天下的可能,所以在那樣一個混亂的時代,需要的是能掌控大局,做事果斷,最終能將百姓帶出黑暗時代的梟雄。

  • 3 # 信筆千年

    總體來說,劉備肯定是一個處在合格線以上的君王。

    其實縱觀整個歷史,比劉備更優秀的帝王也是不多的。

    倘若劉備是一個守成之主,他肯定能做得更好,可惜的是他並不是一個守業者,而是一個創業者。

    作為一個創業者來說,他缺乏像劉邦、朱元璋這些梟雄身上所具備的某些特質,這也是他註定會失敗的原因。

    劉備註重德行修養,重情重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這是他前期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他的這些品質,關張趙等人對他忠心不二,陶謙和劉表也心甘情願讓他繼承基業。

    不過,劉備具備的這些品質,我們也能從劉邦和朱元璋身上找到些影子。

    但是開創帝業之後的劉邦和朱元璋,卻和先前的形象判若兩人。

    劉邦和朱元璋,以及和劉備處於同時代的曹操這種人,才當得上梟雄二字,他們拿得起放得下,卻未必行的正坐的直。

    劉備行的正坐的直,卻拿得起放不下。

    倘若沒有夷陵之戰,劉備在後世心目中的形象肯定會再上一個臺階。

    從歷史學角度來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極不合理的行為。

    當時的局勢依舊是曹魏強孫劉弱,兩個弱勢方互相大動干戈,恰恰是給了曹魏趁虛而入的機會,打破了三足鼎立的平衡局勢。

    這個道理幾乎人人都懂,劉備自己也知道起兵伐吳並非上策,但他沒有辦法嚥下這口氣,他要為關羽報仇。

    作為一個統治者而言,在用兵謀事時夾雜個人感情,是十分不理智的行為。

    但劉備是一個感性的人,為了兄弟情義,他意氣用事,一意孤行,置漢室之危亡於不顧。

    夷陵之戰的慘敗,讓諸葛亮“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成為泡影,縱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已回天乏術。

    在這一點上,劉備對不起諸葛,對不起所有心繫漢室的忠義之臣。

    但是劉備活的很真實,讓我們能夠將他和那些容易被臉譜化的君王區分開來。

    “重情重義”、“以德服人”,是劉備區別於其他帝王的個人標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0萬存款該如何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