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本昌談歷史
-
2 # 四川達州人
監生,分為很多種。
也有很多不入國子監的。
明清時期,國子監是最高學府,不僅官員可以推薦,也可以納粟入監。地方官也可以保送入監。
所以,以舉人入監者,是舉監。以生員入監者,是貢監。
因此,國子監學生依舊以本人功名為主,舉監考禮部會試。貢監則回本省或者在直隸考鄉試。但是,其他推薦等途徑進入國子監者,不需秀才身份,就可以直接參加鄉試考舉人。
為何舉人願意入監?
可以接觸大儒,萬一被國子監祭酒這些大儒收入學生,後面就爽了。此外,混在國子監哪怕中不了進士,也可以被推薦出仕,有國子監同學關照顯然更好。
-
3 # 揚生解史
監生就是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而國子監就是明、清兩朝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監生與科舉、薦舉是進仕當官的三個途徑之一。監生與秀才可直接參加鄉試(第一名為舉人),監生不能直接參加殿試(進士)。
-
4 # 七品史官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了解下古代學子的求學之路,科舉選賢制度自隋朝興起,至清朝覆滅一共延續了1300多年,為中國的封建王朝遴選了無數治國賢才。
古代學子的求學路相當曲折,從《范進中舉》一文中可見科舉制度的嚴苛,由於思想的禁錮和教育資源的匱乏,窮人家的孩子一出生便烙上了“放牛娃”的標籤。
透過科舉入仕的基本上都是達官顯貴的後人,非富即貴。由於名額有限,競爭激烈,即使有機會上學讀書,也不盡是入流做官,有些科舉世家子弟落榜後隱居桃源,不問政事的大有人在。
國子監興於唐朝,有人也稱它為國學,太學。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最高的公辦學校,同時也承擔著國家教育管理職責,類似於“清華北大+教育部”
元大德八年(1304年),基層州府學堂按編制名額挑選一些考試未中舉的優秀生源,保送到皇城國子監接受教育,國子監的學生完成學業後,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吏部挑選委派到地方任職。
這種保送舉薦制度,補充了由進士、舉人,狀元入仕選賢數量的不足,明清對這一制度做了更加詳細的規範。
國子監不僅有中國的學生,還有一些外國貴族子弟來中原求學,也就是現在的留學生。國子監接納各族青年才俊,在宣揚國學,促進多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功不可沒!
國子監的生源一般有三類:
其一萌監,也就是依靠科舉世家或則家族勢力世襲入學,單這一條便把廣大寒門學生拒之門外。
其二恩監,也就是皇帝特許入學,能取得皇家名額,想必該學生也是非龍即鳳,才學八斗思維敏捷,處處拔尖的天才,這一條又把天下百分之九十九的普通學生拒之門外。
其三捐監,這一條水分最大,只要家裡有錢,捨得花錢,便可在起跑線上輕鬆領先普通學生。不過這類家庭也只是圖個名譽監生,類似現在的名譽教授,名譽校長,不過是讓自己的履歷填的更精彩些!
作為全國最高等級的學府,國子監的學生在學習超過一定的年限後可以直接入仕做官。
不過京城的會試國子監畢業的監生也是可以考的,但是出身就比窮酸秀才高處不止一個臺階的監生,無後顧之憂,自然是考不過寒窗苦讀十年的舉人,所以印象中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多是舉人考中!
回覆列表
一,什麼是監生
“ 監生”是國子監學生的簡稱。什麼是"國子監”?明朝和清朝時期,國家的最高學府。
二,監生分:廕監生丶恩監生丶捐監生三類。
(1)"廕監”,依靠父、祖官位入國子監的稱廕監,(2)“恩監”,由皇帝特許入國子監的稱恩(3)"捐監”,因捐納財物入國子監的為捐監。
在以上三類監生中,只有廕監生才有資格入監讀書,屬"生員”。另外恩監生和捐監生不屬"生員”,只是圖個功名而己。
三,監生可以參加鄉試考舉人。
鄉試 由取得“生員”資格的人參加(即監生中的廕監生)。鄉試一般是在各省省城舉行考試,每三年一次。考中者便稱為“舉人”,也就是“中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