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衛國手機攝影
-
2 # 716天空
和50年代出生的人比我小時候過年的記憶是美好幸福的。
小時盼過年,記憶最深的是年前準備。媽媽教我們用雞油擦炕琴櫃、座鐘,我們家座鐘上有個小銅馬被擦得錚亮;平時家裡的牆上都是糊上報紙,過年了爸爸貼幾張年畫,燈籠都是自家做的,有玻璃的有紙糊的。小孩子們東家走西家串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說到吃更是興奮不已,看著媽媽用燒紅了的爐鉤燙豬頭豬蹄上的毛,飄出來的糊焦味也覺得很好聞;媽媽真是個持家好手,殺雞殺兔子開膛破肚收拾的乾淨利落;切海帶絲、蘿蔔片凍成一坨一坨的;生黃豆芽、綠豆芽;炸丸子、炸小麻花、小面夾,蒸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饅頭;媽媽將這些好吃的東西放到北屋的大缸裡,孩子們等不及過年常偷拿著跑出去吃;大年三十時爸爸拿個小茶缸給我們分零食,都是平時不常吃的,一缸花生、一缸瓜子,10快橘子瓣糖、2個蘋果每人一份,我們都裝進事先縫好的布袋裡;到了初一穿上新衣服挨家拜年去了。
這樣的年味現在沒有了,吃的東西比以前好多了,但吃不出小時的味道;玩的東西也先進了,但也沒有小時候的樂趣了。
-
3 # 繪畫與攝影
童年時生長在廣州,很喜歡過年,過年了有利是拿,有新衣服穿、有瓜子、糖果吃,可以放鞭炮,到農村親戚拜年時可以到田地裡爬樹搞果吃等等。那時年味相當濃,生活在歡樂當中。
每家過年前都自己動手做年糕煎堆油炸角仔、蛋散等用來探親戚拜年的禮物,親戚明友用紅紙包包上錢送給小孩利是,裡面錢很少,那個時期利是隻有幾角錢。一元、二元,己經算好的了。五角估計相當於現在200左右,記得父母工資才12元一18之間左右那個時候工資級別相差不大,夠養話一家人,物質生活貧乏,計劃經濟年代,樣樣憑票購買。
印象最深的是,記得拿了利是後約上幾個小孩買“零食吃”、買“公仔紙“玩,讀書的用利是的錢買走了半小時的路到新華書店買在廣州叫“公仔書“來書看。回來時遠這聞到雞、鴨、魚的很香的味道,口水卻流了。那的有錢都買不到好東西吃,雞、鴨是自己家裡養的,一年只有過年能吃得上。恨不得馬上能吃上,雞腿是留級最少的小孩吃的,那麼好的肉,拼命多吃,撐得太飽,就消化不良,拉肚子。
留在童年記憶最深刻就是過年“逗利是”天天想著過年,多好啊!
歲歲年年,隨著時光的流逝,一眨眼又過去了幾十年,童年往事,回憶起來是那麼深刻而美好,生活在那個年代真的很開心、快樂!童年想過年的那種感覺,值得回味。
在此,提前恭祝名位網友們:豬年到喜迎門,送歡樂送祝福,願您新春歡樂,萬事如意,闔家歡樂,百事順心,吉星高照,添福添壽,幸福美滿,快樂一生!
-
4 # 五彩祥雲256055641
小時候的大年三十晚,最期待的是衝完涼(洗澡)穿上新衣服,然後一家人吃豐盛的團年飯,飯後歡天喜地接過父母給的“壓歲”紅包,時鐘到子時12點,放炮竹迎接新年。
回覆列表
說起小時候過年的記意,最深的當屬年三十晚上的那頓餃子。
記得那時候家鄉沒有電,就更談不上現在的電視、收音機了,吃完年飯,實際上守夜也就等那頓餃子了。
那個時節家裡很窮的,平時見不到什麼白麵、大米之類的細糧,更見不到豬肉、牛羊肉了,記意中當時白麵和豬肉都要生產隊發放,一年中也就有重大節日的一二次發放。所以,盼望吃上帶有肉餡的餃子那真是件快樂的奢望。
吃完年夜飯,媽媽就準備包餃子了,三十晚上包餃子是為了大年初一早上吃。年三十的餃子一般都是酸菜餡的,要多放些肉,家庭條件好的,包一個肉丸的,我們家只能是放些肉,多點油吧了。家裡的孩子們看到老媽忙活,圍在一些有說有笑的。餃子包好後,還要放到屋外凍上,留下點,等待年夜的鐘聲。
到了零點,媽媽開始煮餃子了,煮的不多,一個孩子只能分上二三個,吃的那個香啊!現在真的找不回來了。吃餃子就是為了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個風俗開始於明朝初年,原來“交子”的諧音便演變為“餃子”。而且,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
現在不同了,想吃餃子可以天天吃,想吃什麼餡就做什麼餡的,生活好了,可還是忘不了老媽包的年三十的"更歲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