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卡卡不線上

    語言質樸但卻讓人震驚,語言是一本藝術。大道至簡,平實有力。

    有餘秋雨的《千年一嘆》,有文:誰都有千言萬語,誰都又欲哭無淚。

    《生活感悟》中的有文一:不是因為幸福才笑,而是笑了才幸福。

  • 2 # 古詩今詞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為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

    謝謝邀請,第一眼看到這個題目想到的是林覺民這篇《與妻書》。1911年4月24日,林覺民即將參加黃花崗起義,於是當晚寫下這封訣別信捎給妻子陳意映,三日後慷慨赴死。

    我每次讀起此文,總不免會想象林覺民在寫這封家書時的心情,以及他的家人收到信時聲淚俱下的模樣,實在感人肺腑。

    正如題中所問,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樸素,但字字可見真情,即使沒有類似的經歷,也會為之動容。時隔百年之久,這封家書卻沒有隨著時間消逝,依然以真摯的文字訴說它的往事,感動一代又一代人。或許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往往是最樸實的語言。

    巧合的是,如果以農曆來計算,再過五日,就是林覺民等七十二烈士的忌日,藉此緬懷先驅,更以銘記今日和平來之不易。

  • 3 # 鐵錘文史

     

    簡述: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就是這樣的文章。

    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好的文章也是如此。在我記憶中,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就是這一類語言樸素而感人至深的好文章。

    《項脊軒志》是高中語文課本里的散文,裡面只講了三件非常瑣屑的小事,但是震川先生娓娓道來,人間的生離死別,就這樣平平淡淡的上演。每次讀到這篇文章,都有掩卷太息的感覺。這三件事分別是回憶亡母,回憶祖母,回憶亡妻。

    第一件小事:回憶亡母。

    歸有光八歲的時候,他25歲的母親就早逝。對母親的思念,經常出現在這個終身不得志的才子筆下。這篇文章裡,對母親的懷念,是透過和奶媽的共同回憶完成的。這位奶媽告訴歸有光,當年母親就是站在這裡,奶媽抱著歸有光的妹妹。妹妹啼哭,母親隔著木板問奶媽:孩子是凍著了,還是餓著了?

    “語未畢, 餘泣,嫗亦泣。”

    有生活經驗的人,一定不難想象當時的悲情氣氛。

    第二件小事:回憶亡祖母。

    歸有光自幼好學,經常一個人坐在屋子裡讀書。祖母經常過來探望他,還開玩笑說他怎麼像一個女孩兒一樣整天宅在家裡。後來看少年歸有光苦讀詩書,有一次拿著祖先上朝的笏版送給孫子,說他們家很久沒有出大官了希望歸有光能夠有朝一日進入金鑾殿,為家族爭光。

    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這樣的場景,和今天父母望子成龍的感覺何其相像。只可惜歸有光雖然才高八斗,但是一直到了快六十歲才中進士,此時祖母早已化為塵土。這時候想起少年時老人家的希冀,那種感慨是無法形容的悲涼。

    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第三件小事:回憶亡妻。

    歸有光的妻子非常賢惠,在歸有光落魄的時候,自己種植糧食,供養歸有光和他的弟子,從無怨言。歸有光回憶妻子和他的對話。說妻子回孃家的時候,姐妹們聽說她婆家有一個閣子,就問她什麼是閣樓。看來這對姻親距離蠻遠,有很多風俗都不相近。在文章的結尾,歸有光寫了這句話。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這句話看似平淡無奇,可是你要認真去體會的話,那種曾經滄海,物是人非的喟嘆,簡直如潮水一般無法停歇。

    院子裡的那棵枇杷樹,是我妻子死的那年種下的,現在已經枝繁葉茂了!這種對死去妻子懷念之情,在茂盛的枇杷樹襯托下,何其的強烈和淒涼。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腦海中突然閃過電影《西洋鏡》中的片段,劉佩琦扮演的照相館老闆告訴男主角:當年自己也是看不上自己的老婆,可是“一轉眼,小栓子都已經這麼大了”,那種對生活失去熱情的無奈與絕望,同樣的觸目驚心。

    我跑題了嗎?

    好像沒有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輪機轉速的計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