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麥丁影視
-
2 # 圓窗觀點
當然不是杜撰的,二戰時在日軍內部,僅由貪腐引發的問題就多得很。分贓不均,矛盾自然就來了。
天皇的叔叔,執掌日本陸軍的載仁親王,就是著名的日軍大貪。當然了,作為一位超高階官員,載仁親王一般不用自己親自動手,除非手下鬧出了事情,他才出來做平息工作。在1926年時,有一次撈錢太狠,他不得已出場,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身份,三言兩語就把議會的諮詢和反對派的調查,給打法走了。
除了撈錢,日軍高官對“性賄賂”也照收不誤。
當初的川島芳子為了得到“安國軍”司令的職務,她和關東軍的司令本莊繁,密切的搞到、睡到了一起。按當時日本人自己說,整個關東軍司令部,都是“騷轟轟 ”的。這對狗男女各取所需,過得居然還不錯,但這樣搞,在內部就肯定要產生矛盾。
上樑不正下樑歪,到了日軍基層,矛盾也多的是一塌糊塗。
先是特務機關和戰鬥部隊直接的矛盾,兩個單位的領導相比較。特務機關的頭頭是天天吃香喝辣,到處欺男霸女。而戰鬥部隊的,要他們繼續安貧樂道,堅守本分。這樣的做派,肯定就會產生內部矛盾。
尤其在一些有經濟利益的地方,比如航運和採礦區域,特務機關派人在檢查,而戰鬥機關就派人做走私保護傘,這樣的情況多得很。在山東地區,還發生過因為礦山的開採分贓不均,矛盾弄大了,特務機關於是就設計除掉了戰鬥機關的老大。
日軍內部的矛盾,遠不止貪錢這麼簡單。貪錢是個髒活、技術活,很多人不屑,也幹不了。 但是,貪圖名聲的人,因為要出名,而產生的矛盾,還會更多。日軍著名的“小克上”,其實就是內部矛盾和鬥爭的公開化。
下級軍官找出這樣和那樣的理由,拒絕執行上級的命令,甚至乾脆把上級給除掉,也是日軍的“優秀傳統”。在1936年2月,日軍就“清洗”了大半政府內閣成員;在幾次長沙會戰中,師團長都多次拒絕上級的命令;在日軍中的幾位參謀,直接就改掉上級命令,甚至代替上級釋出命令的事情,很常見。這些還只是公開的內容。如果揭開蓋子,估計還會更多。
小日本在戰時,很注意訊息封鎖,銷燬對自己不利的資訊,也很及時,很到位。而且日軍的宣傳戰,還是很周密的,但宣傳就是宣傳,不是事實。回到根源上,日本人貪財好色的本性,想要揚威立萬的追求,根本就沒改變過,可這些都是稀缺資源,只要稀缺,就有競爭;只要競爭,就有矛盾和衝突。
面對劣跡斑斑的事實,小日本採取的策略是,雖然改變不了事實,但是可以消除傳播事實的渠道。讓別人少點機會聽到和看見,也能湊合著過。
可若是真的信了小日本,那就錯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矛盾,所以,日本軍官鬧矛盾並非杜撰。
題主所說“影視劇中的日本軍官”,應該是指抗日劇中的日本軍官,我認為,二戰時期日本軍官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軍兵種之間的矛盾。軍種之間的矛盾,是指陸軍和海軍之間的矛盾。日本在二戰時期沒有獨立的空軍,而海軍和陸軍之間,卻彼此仇視,矛盾重重,即便是協同作戰時,也彼此冷嘲熱諷,互相拆臺的事兒也不是做不出來,反正就是“你不高興我就開心”。
兵種之間的矛盾雖然不像海軍和陸軍這兩大軍種之間的矛盾那麼深刻,但也無法做到友愛無間。彼此看不起是常有的事。
第二,派系之間的矛盾。還是那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日軍當中同樣山頭林立,各派系互相傾壓是難免的。
這三種出身,也並非獨立的,例如貴族子弟和底層優秀士兵,大多數也都要進軍校讀書後才授予軍官軍銜。
但是,最初的身份決定了某個人的地位。雖然,日軍中上下級關係極嚴,但出身高等的下級軍官看不起出身低等的上級軍官是普遍現象,出身低等的人在出身高等的人面前也有些底氣不足,如此一來,有時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了。
綜上所述,二戰時期的日軍,絕不是鐵板一塊,影視劇中日軍軍官鬧矛盾的情節,只要不是太誇張,是合乎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