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書院

    詩中的“粘”,是近體詩的一個格律述語,是相應“對”字而言。粘,則平仄相粘,平粘平,仄粘仄。而“對”則是指平仄相對,平對仄,仄對平。格律詩的所有格式都是透過律句基本句式的“粘”和“對”組合而成。

    一、我們先複習一下律句的四個基本句式:

    我們現在讀到的格律詩(包括七律、七絕、七排、五律、五絕、五排)基本上就是由此四個基本句式組合而成。此四個基本句式,又可以看成是兩對對仗句式,即:

    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如何用律句組成一首七絕的格律:

    格律上我們可將每兩句看作一聯,把七絕的四句,看作兩聯。即第一、二句為一聯,第三、四句也為一聯。那每一聯的平仄要相對,聯之間(第二、三句)的平仄要相粘。由於在第一、三字的位置,有可平可仄的情況,所以以第二、四、六字作為區別(上圖紅字)。假若我們沒有按此規則粘連,則稱為失粘。

    但要注意,在格律詩中,還有一種首句入韻的。由於格律詩的韻腳,必是平聲,所以第一、二句的平仄就不能完全相對了:

    這也很簡單,平聲尾的律句句式就兩種,將首句換成與第二句不同的平尾句式就好了。

    以上就是絕句的四種基本格律,五言的去掉頭兩字則可。

    三、律詩和排律的基本格律

    非常簡單,在以上四種絕句的基礎上,繼續用“粘”和“對”的規則,用律句句式一直續下去則可。所以只要瞭解了“粘”和“對”,是不用去背任何律絕格式的。

    四、特殊體例

    在創作實踐中,也會出現一些平仄失粘的變格,如折腰體。在前兩日的一個答題中,下面這首詩,就有好友在回覆中準確指出是折腰體。這些瞭解下就好,沒有必要刻意去仿。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我們都知道,格律詩的雛形是齊梁時期的永明體,那時候還只有“對”未有“粘”的概念,所以在初唐格律詩未正式定律時,也出現了一些失粘的律絕,在正式定律後,失粘的情況已比較小。另外,題目中所說的唐詩,並非全部都是近體詩,而古體詩則是不需要考慮平仄粘對的。

  • 2 # 老街味道

    問題:什麼是唐詩裡的粘連?失粘是什麼意思?

    前言

    黏連是格律詩的要求之一,但是唐詩並不都是格律詩,另外也有一些不太標準的格律詩也存在失黏的問題。

    一、什麼是黏連?

    黏連是格律詩的四個基本規則之一,簡單說就是格律詩雙數句的第二個字要和單數句的第二個字平仄一致。

    例如下面這首李商隱的律絕句《夜雨寄北》,第二句的山和第三句的當,都是平聲。

    又如這首李白的律絕句,裡、岸都同是仄聲,這就是黏連。

    再看一首五律,李白的二《送友人》,第二句的水和第三句的地都是仄聲;第四句的蓬和第五句的雲都是平聲;第六句的日和第七句的手都是仄聲。

    二、什麼是失粘?

    格律詩雙數句的第二個字要和單數句的第二個字平仄如果不一致,就是失黏。嚴格來說失黏的詩就不是標準的格律詩。

    但是在初唐和盛唐時有不少這種過渡時期的格律詩,存在失黏的現象,在我們常見的《唐詩三百首》裡就有這樣的詩。

    例如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有、潮兩個字平仄不一致,這是一首失黏的唐詩。

    又如李白的這首《登金陵鳳凰臺》:2、3句去、宮平仄不一致,4、5句代、山平仄不一致,這兩句失黏;第五句和第六句黏連:水、為平仄一致。

    結束語

    黏連在南北朝後期的格律詩中就出現了,但是那時的詩人對於黏連沒有特別明確的要求。有記錄的文獻中,黏連被稱為換頭,最早出現在初唐元兢的書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學習吉他獨奏?有哪些好的建議和需要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