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白之殤

    變法可以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王權,任何一個王都是有變法需求的,秦孝公也不例外;其次,商鞅有行政之才,還是個外來的和尚,商鞅作風比較鐵血,可以抗得住內部重重阻力,這是秦孝公答應變法的主要原因。秦國為何要變法,變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把天下財富、人力集聚在國家手中,舉全國之力贏得對外戰爭、開疆拓土。因此,變法是個很得罪人的事,變法最後成功了,商鞅就成了罪魁禍首。

  • 2 # 歷史百家爭鳴

    要是論秦國崛起的第一人,商鞅是當之無愧的,要是沒有商鞅,估計秦國還是個西陲的弱國,沒有任何國家瞧得起它,可是有了商鞅的變法以後,秦國可以說是煥然一新,實力一下就躍居七國之首,這樣到了嬴政時,他就能橫掃六合,併吞八荒,舉山河內外,皆匍匐腳下。但是,商鞅並不是秦華人,他最早是在魏國謀職,當他看到秦國的求賢令時,便來到了秦國,不過商鞅沒有直接向秦孝公提供變法的建議,而是通過幾次的試驗,知道秦孝公的想法後才說服秦孝公變法。那麼,商鞅是如何說服秦孝公進行改革的?

    商鞅來到秦國時,並不知道秦孝公心中的想法,所以他一開始不能秦孝公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於是他決定試探秦孝公,知道了秦孝公的打算他才方便說出自己的想法。第一次時,商鞅就跟秦孝公提出了以堯、舜為代表的帝道治國大道,但是孝公並不感冒,還時時睡著了,孝公還對景監說:“你的客人是個胡扯欺人的傢伙,怎麼能夠任用呢。”可見孝公的失望。商鞅知道孝公不喜歡“黃老無為學說”後,就請求再次入見,這次他又是試探秦孝公,他說出想用王道治國的想法,不過又受到了孝公的批評。透過這兩次試探,商鞅知道了孝公並不想用王道、帝道治國,因為覺得這兩種圖強花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不能迅速崛起。只剩下了一種治國的方法,就是他自己的學派,用法治國。所以商鞅再次入宮,跟孝公講霸道,就是以法家為核心,對內嚴刑峻法,對外軍國主義,這就提起了孝公的興趣,商鞅知道孝公想圖強的想法後,就再次入宮,跟孝公促膝長談,並分析當時戰國三大強國魏國、齊國、楚國變法的成功與弊端,還提出了自己的《治秦九論》。這個強國之術就打動了秦孝公,因為他急切想讓秦國從垂暮之年中重新煥發活力,以便能夠跟東方六國爭雄。

    商鞅能夠說服秦孝公,還是在於他找準了點,知道秦孝公想要短時間圖強,而霸道之術就是最好的選擇。

  • 3 # 聽三哥說歷史

    我認為更準確一點說,商鞅前兩次和秦孝公的接觸不應該稱之為“失敗”,可以表達為“試探”,因為商鞅“好刑名之學”,自己本身就是法家學派的人物,他把真正的治秦想法放在後面說出,正是為了吊吊秦孝公的胃口,這是一種促使秦孝公重用自己推行變法的策略手段。

    當時秦國非常落後,已經早已失去了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時的輝煌,處在內憂外患中,為了變革圖強,秦孝公在國內外發布求賢令,承諾“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正在魏國不得志的商鞅攜帶著李悝的《法經》趕緊跑到秦國來,透過秦孝公身邊一個叫景監的寵臣得到了晉見秦孝公的機會。

    第一次和秦孝公見面的商鞅談的是實行上古時代堯、舜的帝道,談了很久,結果秦孝公聽得都快睡著了,把景監叫來罵一通:“你帶來的這個人迂腐得很,說的話全不靠邊,怎麼能夠用他呢?”

    第二次商鞅見到秦孝公就不談帝道了,開始談商湯、周文王之類的王道。這回秦孝公沒第一次那麼生氣了,但還是覺得商鞅的話沒說到自己的心坎裡。

    第三次兩人見面時,商鞅終於確信秦孝公不願實行帝道、王道,因此提出了實行霸道的主張,從而得到了秦孝公的認可。不過這一次,商鞅故意點到為止,並沒有和盤托出自己的所有富國強兵建議,目的就在於製造懸念,吊秦孝公的胃口。

    直到第四次見面時,商鞅才向秦孝公完整闡述了變法的主張,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就和商鞅靠得越來越近,兩人一連聊了好幾天都感覺到意猶未盡。

    之後,在商鞅的鼓動和說服下,秦孝公授權商鞅在全國範圍內實施變法,從公元前356年的第一次變法開始,到公元前338年商鞅被新繼位的秦惠文王車裂為止,商鞅在秦實施了近20年的新法,而且在商鞅死後,秦國曆代國君依然沿用新法治國。秦國從此越來越強大,直至掃平六國,一統天下。

  • 4 # 使用者1363314798304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一些瞭解,商鞅是如何在兩次失敗後成功說服了秦孝公實行變法的?我有以下幾個觀點。

    秦孝公在位的時期,秦國十分貧窮,而且是一直受到山東六國的欺負,所以他求賢若渴,希望改變這一貧困的局面。所以他希望才子來為秦國效力。

    而商鞅這時候來到了秦國,他為了試探秦孝公是不是真的求賢若渴,所以前面兩次都是故意試探秦孝公,並沒有拿出真才實學。

    後來他確認了秦孝公真的渴望人才,所以他第三次展現了自己的真實才能,所以立刻就受到了秦孝公的重視。秦孝公立馬就重用了商鞅,讓他開始在秦國實行變法。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

  • 5 # 使用者7046513955286

    商鞅是一個很著名的人物,我們都知道他的許多故事,例如在秦國實行變法的事情,也正是因為此,商鞅之名得以流傳千年,至今仍然被我們所熟知。

    那麼商鞅是如何在兩次失敗後說服秦孝公推行變法的呢?我認為並不是商鞅說服秦孝公實行變法,秦孝公本人早就想實行變法,來壯大秦國,只是一直沒有他心中的人才。

    這時候秦孝公遇上了商鞅,他認定了商鞅就是那個他心中的人,所以重用商鞅,而商鞅也果然不負秦孝公的期望,在秦國實行變法的二十年裡,秦國的實力壯大了不少。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

  • 6 # 使用者4180168534157

    大家好,我平時喜歡讀歷史,每天晚上睡覺前我都會閱讀一會兒的歷史,長此以往,我每天晚上都會看歷史書,如果一天不閱讀一會歷史書,我都會睡不著覺。

    尤其是關於秦國時期的那段歷史,我覺得那段歷史特別充滿傳奇,那時候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傳奇色彩,他們中的許多人都為國為民。他們身上有一種特別的氣魄,這是我很欣賞的。

    那麼回到這個問題來,商鞅如何在兩次失敗後說服秦孝公推行變法的?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有必要講一講當年的具體情況。

    秦國在秦孝公那個時期是一個很弱小的國家,相對於山東六國,可以說差距十分大,秦國的百姓許多是吃不飽飯,也沒有衣服穿,每天只能靠吃草為生,很多都被餓死。就是在這麼一種情況下,秦孝公決定推行變法,他想讓秦國擺脫這種局面,他要讓秦國強起來,富起來。

    所以他向山東六國發布了求賢令,他求賢若渴,他希望這道求賢令能夠給秦國帶來光明。就這樣,秦孝公求山東六國才子入秦的事傳遍了六國。

    許多人才來到了秦國,這裡面也就包括了商鞅,商鞅來到秦國之時,就立志要在秦國幹一番大事,但是他不知道秦孝公是不是明主,是不是能夠讓他推行變法的人。

    所以他在前兩次面見秦孝公都是在試探秦孝公,秦孝公也以為他是一個很平常的人。但是在最後一次見面,商鞅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告訴了秦孝公,秦孝公大驚,當場重用了商鞅,並且讓他推行變法。

    商鞅在秦國開始變法,秦國也在這場變法中變得越來越強大,他也因此而威名遠揚,一直流傳到了今天,我們仍然能夠清楚的記得秦國當時有這麼一個人,他叫商鞅,就是他讓秦國強大。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採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五出祁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