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希榮文創

    靖難之役改變了大明朝的歷史,燕王朱棣成功上位,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看重正統的朱棣一直惴惴不安,難以入睡,於是派鄭和和胡濙尋找朱允炆的下落。若干年後,胡濙和鄭和分別帶來了朱允炆的下落,一個只有朱棣知道,另一個卻成了傳說。只得肯定的是,當年朱允炆確實沒有死,鄭和下西洋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尋找朱允炆。

    朱棣成功上位後,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朱棣派27歲年輕臣子胡濙去尋找朱允炆。胡濙資歷淺,沒人認識,更容易隱蔽。加上胡濙年輕老成,少言寡語,這是朱棣看中的一點。《明史·胡濙傳》記載,永樂五年(1407)胡濙開始了漫長的尋找,直到永樂二十一年(1423)才星夜急馳趕回京城,恰巧朱棣北征駐軍宣府(離京城有四百里)。胡趕到宣府時成祖已經休息,聽說胡濙到來的馬上召見。一直談到後半夜(四更乃出)。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首先是朱允炆還活著,其次胡濙已經確定朱允炆已無復辟之心,並帶話給朱棣。

    鄭和從永樂三年(1405年)首次航海到宣德八年(1433年)航行結束,共計七次。他表面上看為了宣揚大明威德,實際上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鄭和少年時就在明軍中服役,在明軍中長大,後轉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鄭和成年後,經受了戰火考驗,跟著朱棣參加"靖難之役",出生入死,轉戰南北,經歷數次重大戰役,深得朱棣信任。

    鄭和下西洋途中,曾派人打聽近年來有沒有僧人或者中土官宦人家流亡海島,結果線人回報說在永樂元年秋天,曾有幾百個內地居民,乘船飄往萬安島,出海前他們曾向沿海富戶採購了大量的生活用品。

    鄭和曾試圖接近海島,卻發現數萬海匪處處保護著萬安島上那群人,尤其其中的一位富家公子。後來鄭和將富家公子的畫像和建文帝對照,結果與朱允炆非常相像。鄭和迫於海匪勢力,他不敢打草驚蛇,匆匆離開。鄭和航海成功後,將此發現隱藏心裡,沒有向朱棣彙報,所以沒有正史記載。也許鄭和內心同情朱允炆吧,他已經失去帝位,對朱棣沒有絲毫威脅。如果告訴朱棣,他一定會斬草除根,不留後患。

  • 2 # 君山話史

    鄭和找到建文帝下落的說法,並不可靠。

    根據史料推測,找到建文帝下落的人,應該是胡瀠。胡瀠與鄭和都負有秘密使命,便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一個在國內找,一個在國外找。

    永樂皇帝朱棣篡位奪取後,仍然睡不安寢,原因是建文帝的生死成了一個未解之謎。據說建文帝自焚於南京的皇宮,可是那僅僅是一具燒得焦黑的屍體,如何驗明正身呢?在無法得到確證的情況下,傳言四起,或言藏匿於民間,或言竄身於蠻夷,還有一種說法,浮海逃亡於海外。種種流言,困擾篡位的永樂皇帝,只要這個倒黴的侄兒還尚存於人世,刨遍海角天涯,也要挖出其隱匿之所。

    於是一樁秘密的使命浮出水面。國內搜尋建文帝的使命落在給事中胡瀠身上,以尋訪張三丰張仙人的名義悄悄進行;海外的搜尋使命,則交給了鄭和,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運動,竟然始肇於此。

    永樂皇帝在位時,鄭和六下西洋,最後一次返航時間是1422年,即永樂二十年。鄭和歸國後的第二年(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負責在國內暗探建文帝下落的胡瀠回到北京。

    我們看看《明史》中的記載:“禮部左侍郎胡瀠於永樂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是年(1423)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瀠至,急起召入。瀠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瀠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譴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永樂帝與胡瀠交談了什麼,並沒有明說,不過以前後文分析,並結合文中所刻畫的朱棣焦急的樣子,很顯然是詢問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問題。朱棣怎麼釋疑了呢,這是歷史之謎,可能證明建文帝已經死了,也可能他得知其下落,但覺得沒有威脅了。

    一年後,永樂皇帝去世,皇太子朱高熾繼承大統,史稱明仁宗。明仁宗上臺伊始,便下了一份詔書,明帝國的遠洋戰略徹底改變了,這份詔書中寫道:“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這則詔書,宣告了大規模下西洋外交活動的終結。其實並不意外,如果當年朱棣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那麼現在連朱棣也死了,自然用不著再做這種徒勞的努力。

  • 3 # 希榮文創

    靖難之役改變了大明朝的歷史,燕王朱棣成功上位,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看重正統的朱棣一直惴惴不安,難以入睡,於是派鄭和和胡濙尋找朱允炆的下落。若干年後,胡濙和鄭和分別帶來了朱允炆的下落,一個只有朱棣知道,另一個卻成了傳說。只得肯定的是,當年朱允炆確實沒有死,鄭和下西洋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尋找朱允炆。

    朱棣成功上位後,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朱棣派27歲年輕臣子胡濙去尋找朱允炆。胡濙資歷淺,沒人認識,更容易隱蔽。加上胡濙年輕老成,少言寡語,這是朱棣看中的一點。《明史·胡濙傳》記載,永樂五年(1407)胡濙開始了漫長的尋找,直到永樂二十一年(1423)才星夜急馳趕回京城,恰巧朱棣北征駐軍宣府(離京城有四百里)。胡趕到宣府時成祖已經休息,聽說胡濙到來的馬上召見。一直談到後半夜(四更乃出)。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首先是朱允炆還活著,其次胡濙已經確定朱允炆已無復辟之心,並帶話給朱棣。

    鄭和從永樂三年(1405年)首次航海到宣德八年(1433年)航行結束,共計七次。他表面上看為了宣揚大明威德,實際上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鄭和少年時就在明軍中服役,在明軍中長大,後轉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鄭和成年後,經受了戰火考驗,跟著朱棣參加"靖難之役",出生入死,轉戰南北,經歷數次重大戰役,深得朱棣信任。

    鄭和下西洋途中,曾派人打聽近年來有沒有僧人或者中土官宦人家流亡海島,結果線人回報說在永樂元年秋天,曾有幾百個內地居民,乘船飄往萬安島,出海前他們曾向沿海富戶採購了大量的生活用品。

    鄭和曾試圖接近海島,卻發現數萬海匪處處保護著萬安島上那群人,尤其其中的一位富家公子。後來鄭和將富家公子的畫像和建文帝對照,結果與朱允炆非常相像。鄭和迫於海匪勢力,他不敢打草驚蛇,匆匆離開。鄭和航海成功後,將此發現隱藏心裡,沒有向朱棣彙報,所以沒有正史記載。也許鄭和內心同情朱允炆吧,他已經失去帝位,對朱棣沒有絲毫威脅。如果告訴朱棣,他一定會斬草除根,不留後患。

  • 4 # 君山話史

    鄭和找到建文帝下落的說法,並不可靠。

    根據史料推測,找到建文帝下落的人,應該是胡瀠。胡瀠與鄭和都負有秘密使命,便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一個在國內找,一個在國外找。

    永樂皇帝朱棣篡位奪取後,仍然睡不安寢,原因是建文帝的生死成了一個未解之謎。據說建文帝自焚於南京的皇宮,可是那僅僅是一具燒得焦黑的屍體,如何驗明正身呢?在無法得到確證的情況下,傳言四起,或言藏匿於民間,或言竄身於蠻夷,還有一種說法,浮海逃亡於海外。種種流言,困擾篡位的永樂皇帝,只要這個倒黴的侄兒還尚存於人世,刨遍海角天涯,也要挖出其隱匿之所。

    於是一樁秘密的使命浮出水面。國內搜尋建文帝的使命落在給事中胡瀠身上,以尋訪張三丰張仙人的名義悄悄進行;海外的搜尋使命,則交給了鄭和,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運動,竟然始肇於此。

    永樂皇帝在位時,鄭和六下西洋,最後一次返航時間是1422年,即永樂二十年。鄭和歸國後的第二年(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負責在國內暗探建文帝下落的胡瀠回到北京。

    我們看看《明史》中的記載:“禮部左侍郎胡瀠於永樂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是年(1423)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瀠至,急起召入。瀠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瀠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譴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永樂帝與胡瀠交談了什麼,並沒有明說,不過以前後文分析,並結合文中所刻畫的朱棣焦急的樣子,很顯然是詢問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問題。朱棣怎麼釋疑了呢,這是歷史之謎,可能證明建文帝已經死了,也可能他得知其下落,但覺得沒有威脅了。

    一年後,永樂皇帝去世,皇太子朱高熾繼承大統,史稱明仁宗。明仁宗上臺伊始,便下了一份詔書,明帝國的遠洋戰略徹底改變了,這份詔書中寫道:“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這則詔書,宣告了大規模下西洋外交活動的終結。其實並不意外,如果當年朱棣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那麼現在連朱棣也死了,自然用不著再做這種徒勞的努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個喜歡很久,也聊了很久的女生她說,我們聊了那麼久了說說你的想法,我該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