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並不在清華和北大,但對高校教師的大概情況還是比較瞭解的。清華和北大雖說都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但並不代表其所有老師都是全中國最好的,這是我們必須明確的一個觀念,就好比世界第一的足球隊,也不是每個位置都是世界最強。科研也是團隊運動,高校是否能成為一流高校,靠的是領軍人才,其他人,要麼是具有成為領軍人才的潛力,要麼就是能和領軍人才配合。
所以說,要應聘清華北大,不一定就非要牛得不得了,也不一定就非要手握一堆top期刊論文,更關鍵的是合適。對普通應聘者來說,清華北大提供的是常任軌崗位,或者博士後崗位。一般來說,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經歷即博士後經歷,而且最好是在國外知名大學或者研究院的研究經歷,這樣的人至少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進入角色快,站在學術前沿,跟得上領軍人才的節奏。這些人進校後,也只有少數人可以馬上自立門戶,其餘大多數人都是作為團隊成員。誰的科研和帶頭人結合得好,誰才更有可能產出高水平的成果,而如果和帶頭人的思路差距較大,就算之前發再多論文,現在也很可能會啞火。
而且,科研具有不確定性,一個應聘者是否能與團隊合拍,是否具有發展潛力,並不能在短時間內看出來,所以必須有個試錯的過程。這也是清華北大實行常任軌制度的原因:讓更多人來試錯,最後終能找到合適的。
最後呢,我還是建議,即便能達到清華北大的招聘條件,也要三思。近年來,清北招聘的普通教師,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青年千人層次的。這些人如果選擇其他低一層次的高校,可能直接聘為教授,享受優厚待遇。但如果進入清華,不能直接拿到終身教職,還必須在幾年內評上教授,進入長聘,壓力非常大。可以說,敢去清華北大的不一定都是最強的,但一定是有學術追求的。如果沒有強烈的學術興趣和高遠的學術追求,還是拿現在的成績趕緊去換一份可觀的待遇吧。
雖然我並不在清華和北大,但對高校教師的大概情況還是比較瞭解的。清華和北大雖說都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但並不代表其所有老師都是全中國最好的,這是我們必須明確的一個觀念,就好比世界第一的足球隊,也不是每個位置都是世界最強。科研也是團隊運動,高校是否能成為一流高校,靠的是領軍人才,其他人,要麼是具有成為領軍人才的潛力,要麼就是能和領軍人才配合。
所以說,要應聘清華北大,不一定就非要牛得不得了,也不一定就非要手握一堆top期刊論文,更關鍵的是合適。對普通應聘者來說,清華北大提供的是常任軌崗位,或者博士後崗位。一般來說,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經歷即博士後經歷,而且最好是在國外知名大學或者研究院的研究經歷,這樣的人至少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進入角色快,站在學術前沿,跟得上領軍人才的節奏。這些人進校後,也只有少數人可以馬上自立門戶,其餘大多數人都是作為團隊成員。誰的科研和帶頭人結合得好,誰才更有可能產出高水平的成果,而如果和帶頭人的思路差距較大,就算之前發再多論文,現在也很可能會啞火。
而且,科研具有不確定性,一個應聘者是否能與團隊合拍,是否具有發展潛力,並不能在短時間內看出來,所以必須有個試錯的過程。這也是清華北大實行常任軌制度的原因:讓更多人來試錯,最後終能找到合適的。
最後呢,我還是建議,即便能達到清華北大的招聘條件,也要三思。近年來,清北招聘的普通教師,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青年千人層次的。這些人如果選擇其他低一層次的高校,可能直接聘為教授,享受優厚待遇。但如果進入清華,不能直接拿到終身教職,還必須在幾年內評上教授,進入長聘,壓力非常大。可以說,敢去清華北大的不一定都是最強的,但一定是有學術追求的。如果沒有強烈的學術興趣和高遠的學術追求,還是拿現在的成績趕緊去換一份可觀的待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