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貓晨曦

    這種行為叫心理定價

    當你看到9.99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比10塊便宜很多,但這其實只有0.01的差別,這也是人的心理作用導致,整的永遠是最貴的。

  • 2 # 禪茶一夜

    9.9和10塊錢到底差了多少?我們做過襪子銷售的測試,同品、同質、同環境、同時段情況下,9.9元賣的更好。

  • 3 # Rushcrm客戶關係管理

    這是一種很機智的營銷策略,只能說是商家太精明瞭……

    這是定價策略裡的尾數定價方法,這種方法給求實惠的人一個海市蜃樓的景象。

    利用消費者在數字認識上的某種心理制定尾數價格,使消費者產生商品價格較廉、商家定價認真以及售價接近成本等信任感。

    例如:標價1000元的商品,絕對要比標價991元的產品難以按標價出售。原因就在於消費者不相信產品的成本與合理利潤之和正好等於1000元;

    而991元卻能讓消費者產生如下想法:咳,看來這家商店的標價還挺真的,不然為什麼不寫個990元,還加1元的幹什麼。

  • 4 # 十分有財

    我們都中過招

    媳婦經常會在淘寶買些小珠寶首飾,每次看到19.9的打折價都忍不住心動要拍下來,然後告訴我說,看,我十多塊錢又買了一件寶貝,挺值,然後我看了一下手機調侃,這哪是十多塊錢,明明就是20塊錢。

    這就是定價的妙處

    明明是20塊錢,19.9就讓你認為少花了一個檔位的錢。而9.9和10塊的區別,則是各位數和十位數的區別,差了一個數量級,很多人就不消費了。要知道很多人的潛意識會給小商品一個定價,不超過10塊錢,我就買了。定10塊錢,消費者可能就不買了,那麼低於10塊錢是不是定9.9商家賺得最多呢。

    這招在經濟學裡面有個學名叫“價格彈性”,對商品價格敏感的消費者,這1毛錢對他們區別很大,而對商家來說,1毛錢更是“買”和“不買”的天壤之別。

    別以為只有10元店才用這招

    80、90年代的時候,國內市場的定價喜歡遵循“吉利”數,商家賣90塊的商品,往往會說給你86吧,又“發”又“順”。那時候沒有網際網路和掃碼支付,買賣雙方都不會喜歡找零。

    國內比較早開始用“9.9”定價策略的小米算一個,初代小米定價1999,那不就是2000嗎?你還覺得我1000多塊買了個手機。

    當然這招再早還是喬布斯在初代iPhone釋出會用的,399美元,引起一眾粉絲歡呼,所以越是奢侈品和高階消費品,這個定價策略也就是價格彈性的影響就越有效。

  • 5 # 熊嘯鋒

    樓主描述的問題在經濟學中,商業定價的一個策略。就叫做尾數定價策略。什麼是尾數定價策略呢?

    這其實就是一個消費心裡的問題,就比如樓主說的9.9元,在消費的的心裡感知上,就是不到10元,然後在消費者傳播的時候就會和別人說,我這個才花了幾塊錢買的,就會讓人感覺到很便宜,或者更便宜。

    再比如:一位小姐姐去商場買了一件標價為99元的T恤,而另一位寶媽在另一家店買了一件標價為100元的短裙。而小姐姐的閨蜜和同伴問她多少錢買的,小姐姐說幾十塊錢,或者說不到一百。

    而寶媽花了一百,別人問他的時候,不怎麼說都還是花了100,而99和100之間就只相差1塊錢的利潤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部分商品,都是使用尾數定價策略,我們去超市和商場,逛街等,包括現在的電商平臺的各大商家也都是使用了,尾數定價策略。

    雖然說,現在大家都知道9.9和10元之間就只差個0.1,這個差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大家也都知道了尾數其實就是個套路,但是為什麼商家還是都在用呢?

    因為人性,因為人的潛意識是不會改變的,潛意識它不會思考,只會條件反射,這也是營銷學裡面非常重要的一招。

    當絕大多數人看到9.9和10這樣的價格時,即使花9.9只能買到8元的價值,而花10元可以買到12元的價值,但是更多的人會條件反射的會去選擇9.9的,而且9.9的會更吸引人,傳播也會更快。這就是為什麼商家都這樣定價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荒島求生請大家科學支招,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