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IT老菜鳥
-
2 # 庸俗或孤獨
有興趣的可以看下最近那期《對話-數字時代的技術思辨》,博士對技術,資本,商業,人性的理解都很多很深,每個觀點,發言都碾壓其他嘉賓包括倪光南,保羅(經濟學諾獎得主),連在場北大教授都向博士諮詢問題。
在博士面前,倪光南等人的言論都十分淺薄,對商業,技術的眼界,理解像個小學生,整場王堅都沒有談雲計算,但他對矽谷科技史,作業系統,晶片,AI,火箭的事都信手拈來,甚至覺得他站在上帝視角理解科技,商業,資本……
他不懂技術,心理學教授出身,卻能出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能主持做出SQM等平臺,離開微軟又能創造亞洲第一的阿里雲,ET城市大腦,可以說中國最成功的CTO。(相比,倪光南離開聯想一事無成,現在眼裡就一個捧華為,一個踩聯想,就知道晶片晶片)
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CTO最好還是技術崗出身最為合適,越去了解博士,越覺得博士太完美,無論情商,智商,心態……現在我認為,一個CTO最重要的不是懂技術,而是理解技術,並且理解技術和商業的關係。理解科技,就要了解科技史,科學要有思辨,瞭解科技史,才能掌握系統,完整的邏輯學思維,方法論。
在我看來,博士今天再去做晶片,太空技術,量子計算等等同樣也能完成,因為他對科技和商業的理解已經到達一個境界,非常通達。
其中有兩句話印象非常深刻,”華為的這個事件其實不是個技術上的問題,而是一個體系的破壞”,“我並把PARC當作一個失敗的案例,相反我經常說他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世界上任何一個出現PARC這樣的失敗案例,就標誌著那個地方創新的開始,資本說可以沒有PARC,但要有蘋果,微軟是錯誤的邏輯”。
-
3 # 演算法
矽谷不應該成為天花板,天才的想法和實踐總是那麼與眾不同。
阿里雲,僅次於亞馬遜和微軟的新型獨角獸企業。阿里雲的技術架構師王堅,也是阿里雲之父,中國雲計算的第一人。
2008年的時候,王堅入職阿里。2010年,開始主導阿里雲計算服務平臺的開發。而2009年的時候,中國的3G網路才開始商用。當時的軟體行業還是以伺服器為主的時代,很少人或者幾乎沒有人能夠想到未來的5年內,雲計算會展露頭角,成為社會的主流。
每一項雄偉技術的誕生前,都會經歷黎明前的黑暗。王堅也不例外,同事間的不理解、外界人員的批判、阿里其他部門間的懷疑等等。王堅堅持了下來,成功收穫了成功,王堅曾在每年一度的阿里雲的“飛天獎”頒給了全體員工,頒獎詞是一句略帶悲情的話“堅持就是偉大”。
其次,每個人的成功也受到環境的支援,阿里的馬雲給了王堅最大的尊重,蔡崇信給了最大的財務支援,曾鳴事無鉅細的關心阿里雲的發展。
回覆列表
為何你會你向王堅博士學習砥礪人生呢?
我們看看王堅博士的簡歷,1962年月10月出生,1990年杭州大學心理系博士,1992年晉升為教授,1993年列為博士生導師。1998年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999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後任常務副院長,2008年加入阿里巴巴,現任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
咱們換個口徑,王堅博士在28歲讀完博士,30歲晉升為教授,31歲是博導,36歲入選浙江151人才工程,40歲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
這是開掛的人生,高校任教的朋友都知道,教授有多難,博導有多難,尤其是王堅博士在文科(心理學)和理科(計算機)之間自由切換,這個不是一般的牛人可以做到,絕對是開掛的人生
這麼開掛的人生,你想怎麼學習磨礪呢?人家本來就是天才啊
想向王堅博士學習,首先看看你是不是天才,你要是天才的話就需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行業並把它做好做精。王堅博士從文科的心理學切換到理科的計算機,肯定也是對計算機比較感興趣
如果你不是天才,那麼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斷的提升自己。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好好學習提升自己的經驗值是最佳的磨礪
反正我覺得我只能選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