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酋知魚

    “我思故我在”與“形而上學”什麼關係?這句話竟然是錯的?

    今天我決定嘗試一下新的問題,一個哲學問題。有一位童鞋是這樣提問的:康德對“我思故我在”的反駁真的成立嗎?

    其實我對哲學幾乎不懂,看到這個問題後我稍微查了一些資料,明白了個大概(如果有哲學大佬發現我理解的錯誤之處,敬請指正),明白了兩點:

    1、我思故我在是哲學史上曾出現過的一個觀點,而且遭到了反駁。

    2、反駁者名叫康德,而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是笛卡爾。

    相信大家對“我思故我在”這句話一定很熟悉,也經常看到各場合有人引用它,那麼既然被反駁了,說明它可能是錯的,現在我們想知道的是,這句話難道不對嗎?

    “我”即上帝

    其實哲學上的話常常不是它表面的意思,一般人會理解“我能思考當然證明我還活著,我死了就不能思考了,當然我思故我在”。不過笛卡爾想表達的並不是這個意思,這句話中的“我”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概念。

    我們意識到的這個無形“我”的存在被稱為“邏輯主體”,將世界中的物質提取出來並變成資訊的過程被稱為“認知”。那麼很顯然我們都能意識到,想“認知”一個事物就必須要有“認知者”,如同想托起一個東西就必須要有一個“落腳點”,這個無形的“我”就是笛卡爾想要證明的物件,他想證明“邏輯主體”是客觀存在的,是一個實在的“物體”。

    那笛卡爾是如何證明的呢,他認為因為“我”可以透過思考來認識研究一切,一切都是可以被研究的,但是隻有“我”是無法透過思考研究的,因為所有的思考都是從“我”之中來的嘛。因為思考有來源,而來源是唯一不可研究的(可研究就意味著可能不存在,不是嗎?),所以它就是存在的,所以“我思故我在”。

    ▲康德

    為什麼笛卡爾要證明存在一個“絕對存在的邏輯主體”呢?這其實是為了他的“形而上學”理論做鋪墊。,這個概念的意思就是世間存在著“絕對真理”,以“絕對真理”為指導,世界才得以執行,而想要找到絕對真理,就只能透過思維邏輯來證明。這個思想的真正意圖是為了證明上帝是真實存在的。

    ▲禁止套娃康德認為自己有一套更好的“形而上學”

    那麼康德是如何反駁笛卡爾的呢?他說笛卡爾你犯了一個“越界”的錯,你說“我”是不能研究的,但是你剛剛明明思考了一下“我”能不能被研究,這就是在研究“我”呀!這就好像一個人如果試圖“什麼都不想”,那麼只要他在腦中動了一下念頭“剛剛我什麼都沒想吧”,他就立即毀了他想要的結果。

    也就是說,“我思”是不能推匯出“我在”的,“我思”只能推匯出“我研究我思”存在……只要人用思考去認識那個“我”,那它就立即失去了“絕對存在”的意義。

    現在我們的世界更相信的是“物理定律”(雖然定律也在不斷被修改著),主張“認知”與“知識”都是來源於客觀世界的經驗,而非什麼“上帝規定的宇宙真理”。這種思維被稱為“形而下學”,因為“上帝在上,客觀世界在下”嘛(不過康德可不是唯物主義者,他擊敗了笛卡爾後自己也想搞一套不一樣的“形而上學”)。

    邏輯是進化賦予生命的普通能力

    隨著越來越昌明的現代醫學技術,我們認識到關於“自我”的認識更多的是一種生物的屬性,它的根源是趨利避害,為了向對生存更有利的環境定向移動,從最簡單的神經系統開始,生物就出現了“傾向”,而更復雜的“傾向”自然會導向意識。意識雖然還沒有被完全解明,但總得來說我們認為是一種更加複雜的,對環境與自身條件綜合判斷反應。

    所以“自我意識”是心理學家們非常喜歡研究的內容,目前我們至少明確,很多聰明的動物比如海豚或是黑猩猩也是擁有意識與自我意識的。而更有意思的是,心理學家發現動物們同樣擁有邏輯思維,而且完善度也各不相同。比如狗不能理解兩個沒有直接接觸的物體之間存在邏輯關係,但是狼就能理解,這證明的邏輯本身也是進化的產物,而且也隨著腦容量的增加表現出複雜度的增加,所以想從思想中找到更深刻的東西是不太可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龍八部》中,最終王語嫣為什麼不嫁給段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