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考試心理
-
2 # 21點心理學
我認為這裡有個場景裡有個問題,就是孩子想要某樣東西,父母二話不說就滿足了孩子的要求,孩子還會哭鬧嗎?不會吧,只要張嘴要就能得到,還哭鬧幹啥?所以,這裡有箇中間環節省略了,情況可能是這樣的:從孩子很小甚至不記事兒的時候,父母就無條件的滿足孩子任何需求,可是當孩子大了一些後,他的需要也越來複雜,越來越難以滿足了,父母開始想要拒絕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孩子一哭,他們就心軟了,久而久之,就出現最終的場景。
其實父母不會是不假思索的滿足,他們很糾結很苦惱,一方面在於現實經濟問題,總是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需要,順著孩子的攀比發展,經濟壓力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不滿足孩子的需要,家長又看不得孩子哭鬧的樣子。可是最終家長還是敗給了孩子獲得滿足後的喜悅。
家長這麼做的方式雖然欠妥,但在有限的教育意識下這種表達愛的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理解不代表支援。為了孩子身心健全的發展,需要理性的處理孩子的需要,培養孩子理性的需求觀。否則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被這樣的生活習慣影響,想要改變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
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理性對待孩子的需求。不要無條件的滿足,是對孩子心理成長負責。
十一敬上。
-
3 # 笨人沈老太
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肯定是不開心的。而哭泣是小孩子表達不開心的一種方式。當然,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小孩子的哭泣可能是一種想要達到自己目的一種手段。如果他認為這種手段是有用的,那他肯定會一直重複的應用這個手段。如果他發現這個手段是沒用的,那麼他試了幾次之後他肯定就不會再用了。雖然他還是會不開心。
至於家長方面。既然都到了孩子要用哭泣這種手段來表達的時候才滿足他的要求。那肯定家長也是覺得孩子的這個要求是非分的,是不該被滿足的。或者是讓自己為難的。只是看不得孩子哭。或者是對孩子的哭鬧無計可施,才無奈的選擇了滿足孩子無理的要求。
適當的滿足孩子的需求是應該的。但對孩子無理的要求,應該果斷拒絕。否則將會後患無窮。因為隨著孩子的長大他的需求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無論你有怎樣的條件,都是無法一一滿足的。將來他的需求大到你無法滿足的時候,而他還認為用要挾的方式,能讓你就範的活,你就真的沒有辦法了。而他也會陷入真正的痛苦的深淵。
那麼面對孩子因為願望得不到滿足的哭鬧應該怎麼辦呢?
不能打,也不能罵,就是馬上講道理也沒用。平靜的,等他哭夠鬧夠,他安靜下來再跟他講他的這個願望為什麼不能被滿足。
這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大人要有足夠的耐心。
最重要意的一點是。教育孩子的幾個大人,要意見統一,不能一個人一個主意。你說給我說不給,你說要這樣我說要那樣。並且大家事先要商量好,如果遇幾個人的意見不統一的情況,只能聽一個人的,大人有什麼分歧事後再協商,不能在孩子面前指責彼此。那樣就更亂套了。
回覆列表
過快地滿足孩子的慾望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做了一個“延遲滿足”實驗,這個實驗找來一些兒童,讓他們看著自己愛吃的零食:棉花糖或者是曲奇餅乾。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掉零食,吃完了就沒有了。如果你們能忍耐15分鐘,我就會再獎勵你們一顆棉花糖。結果,大多數的孩子沒有堅持3分鐘就吃掉了棉花糖,而只有3分之一的孩子能堅持15分鐘再吃,多換來一個糖果。
實驗跟蹤這些孩子,發現那些更快吃掉糖果的孩子們長大一些的時候更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他們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成績分數也較低,抗壓能力弱並且很難維持與他人的友誼。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比那些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這項實驗跟蹤到這些孩子35隨之後,那些自控力差的人,再成年後體重指數較高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
家長不要過快地滿足孩子的慾望,也不要長期不滿足孩子的慾望,無論走向哪一個極端都可能讓孩子出現問題。
就像開車,該向左還是向右打方向盤,就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