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歷史說話
-
2 # 貓貓我愛你
朱棣想遷都北京,人口的增加和軍隊的駐紮都需要大量的糧食和消費品,古代靠著驢子拉是不現實的,因為驢子拉一車到北京,它
自己要吃了半車,效率低不說,還成本很大。所以,水運在古代的地位很突出,於是朱棣下令疏通京杭大運河,為遷都北京做準備。
朱棣想遷都北京,人口的增加和軍隊的駐紮都需要大量的糧食和消費品,古代靠著驢子拉是不現實的,因為驢子拉一車到北京,它
自己要吃了半車,效率低不說,還成本很大。所以,水運在古代的地位很突出,於是朱棣下令疏通京杭大運河,為遷都北京做準備。
朱棣即位以後沒有幾年的功夫,就開始了一項大工程——興修大運河。可是治理河道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很艱難的事情,隋煬帝就因為興修大運河而背上了千古的罵名。朱棣是個聰明人,他明知道興修運河風險這麼高,為什麼還要堅持這麼做呢?
在筆者看來,朱棣修大運河其實是經過了考量與謀劃以後才做出的決定,絕非一時頭腦發熱才這麼幹的。因為確實有現實的需要,所以才要這麼做。
我們都知道,朱棣是透過篡位才得到皇位的,所以為了鞏固統治,在即位以後他殺了很多建文朝的忠臣,製造了很多的冤案慘案。這麼一來,在以國都南京為中心的南方地區,民眾出現了大規模的恐慌情緒,傳來了很多反對朱棣的聲音。而建文帝又下落不明,又有人數次想要行刺朱棣,彷彿建文帝隨時會捲土重來。
在這種背景下,朱棣在南京實在是待不下去了,他很想把國都遷到自己的大本營北平。可是有一個現實因素卻制約著他這個想法:國都遷移,就意味著國家的政治中心的轉移,那麼隨之而來的整個權力機構,行政人員的搬遷是需要很大的成本的。而且遷都以後,新的國都勢必會吸引大量的外來人口。所以國都必須有能力養活這些人,也就意味著糧食儲備一定要足夠。
但是遺憾的是,北平做不到養活這麼多的人。當時明朝的經濟中心在南方,北方產糧很少,本來就不足以供給北方大量的軍民,再加上這麼多人,勢必會造成經濟的癱瘓。
所以朱棣要想遷都,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糧食問題。既然南方有糧,那就直接往北方運不就行了。可是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當時南方糧食要想運到北方,主要有三種途徑。第一種陸路運輸。但是這種運輸方式成本非常高,而且運輸量很小,顯然無法滿足龐大的需求。
第二種運河運輸,透過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來運輸糧食。按理說這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可是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由於黃河經常氾濫,再加上運河部分河道堵塞,所以實際能夠承載的運輸量很小。
第三種就是海運,這也是朱元璋時期往北方運糧一種最主要的方法。據記載:“洪武中,航海侯張赫、舳艫侯朱壽俱以海運功封,歲運糧七十萬石,止給遼左一方”。但是這種運輸方式有一個弊端,就是損毀率很高。
據《明史》記載:“海運險遠多失亡,而河運則由江、準達陽武,發山西、河南丁夫,陸挽百七十里入衛河,歷八遞運所,民苦其勞。”這就說明了當時運送糧食艱難的局面。但是朱棣想要遷都的想法非常的迫切,他此時已經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疏通大運河,打通這條貫通南北的交通運輸線。即使為此花費巨大的代價,他也在所不惜。
既然決心已定,那麼找誰來完成這個使命就成了關鍵之處。朱棣選的這個人叫做宋禮,當時擔任工部尚書。由工部尚書來幹這件事,顯得那麼的理所當然。
宋禮接到任務以後,一刻也不敢耽誤。經過實地考察以後,他確定了一個方案:引出汶上河的水注入會通河和大清河,然後再引入南旺河。在南旺河沿段修築閘門,用來調節水位。這麼一來,運河所有河段最容易擱淺的南旺河段變得暢通無阻。宋禮也不辱使命,造成了他的任務。
《明史宋禮傳》記載:“凡發山東及徐州、應天、鎮江民三十萬,蠲租一百一十萬石有奇,二十旬而工程”。之後又在工部侍郎張信的建議下,疏通了會通河段,解決了這一河段黃河水災頻繁,進而影響河道的問題。
《明太祖實錄》記載:“自是河循胡道,與會通河合而河南之水患息矣”。最後在陳瑄的主持下,大運河南段清江浦等河道也得到了治理。至此,大運河南北全段河道治理工作全部完成,明朝的運糧方式也全部改為河運。
到了這個時候,朱棣的心頭大事總算解決。有了大運河作為北方的物質保障,朱棣總算可以放心地去安排國都北遷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