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
2
回覆列表
  • 1 # 白鷺未霜

    小說家在寫歷史故事的時候首先是在進行藝術創作。而藝術創作一定需要情節上的衝突和演繹加工的。一板一眼的照搬史書並不會獲得太多的讀者,要不評書是怎麼流行起來的呢?

    舉個例子,《楊家將》當年為什麼會流行?大家都知道老令公家的事十有八九是杜撰的。老令公沒有那麼多兒子(至少史書上找不到),也沒有撞死在李陵碑;潘仁美是宋初的名將潘美,也不是一個弄權的小人;八賢王趙德芳在太宗初年就莫名其妙的死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那為什麼大家願意寧願相信這是真的呢?

    因為宋本《楊家將》評話流行的年間,正是南宋。朝廷無意北伐收復失地,老百姓聽到楊家將大破遼兵的故事有代入感(擊退北方金華人)。

    有市場就會有創作。特定時間下滿足大家的需求,只是後人不明所以拿來當歷史信了。反過來說,歷史通俗小說,仍然在一定意義上起到了促進傳播的作用。

  • 2 # 陳央嘉措

    這種現象在改革開放後,尤其是1985年以後才明顯形成氣候,在當代文學史上,有跡可循,即:新歷史小說。 一大批作家用新的史觀、新的敘述形態對歷史進行追溯,是對此前啟蒙主義式的歷史敘述的某種反撥和重構。作家們把歷史當作意念中的歷史,按自己的理解篡改歷史,充分發揮想象之能事,進行虛構,歷史繼而成為一個標誌,一個符號,它的真實性亦不復存在。 我們能列舉的代表作:陳忠實的《白鹿原》、莫言的“紅高粱”系列、葉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姚雪垠的“李自成”。當然,這些名作都是純文學。如果俗文學最著名就是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

  • 3 # 追豐007

    我從以下幾點來說明原因,其一歷史具有傳承性,但其傳承的時候如果沒有載體,即使再鮮活和真實,也會讓廣大群眾感到枯燥!其二,小說和電視都取材、來源於現實生活,但又高於現實生活,以歷史為背景創作的小說和電視,更讓觀眾能夠接受,更具有真實性。其三,透過小說和電視,對歷史進行還原和創作,其間可以融入作者自己的理解,也算是對自己思想的一種寄託和宣洩。其四,歷史要源源不斷,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需要的載體絕不僅僅是官方這唯一的渠道,譬如我們要了解古人除了史書以外,民間藝人的口書,輩輩相傳的故事,甚至一些具有神話色彩的野史,正是因為了這些多種多樣的傳承渠道我們所認知的一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才更加的栩栩如生,更加鮮活地呈現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其五,小說電影電視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傳頌實現其更大的商業價值與真實的歷史相依附,兩者互惠利好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 4 # 文學歷史領域創作者

    為什麼不少人喜歡用小說、劇情寫歷史?

    歷史就是塵封往事,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故事,也有很多秘聞或未解之謎。以往的歷史充滿神奇,讓人不由自主地地去探索求知,以歷史為鑑為未來不再重犯錯誤,或以英雄或先賢為學習榜樣。

    但歷史發生的事情只是事件,簡單的平鋪直敘讓人聽得索然無味,有如看族譜上的記錄,某年某月某人生辰死忌,又有多少人喜歡讀呢?真實的歷史,大部分是殘酷的,冷冰冰的,沒有任何美感。

    歷史小說是文學化的歷史,通俗易懂情節流暢,文筆生動,能給人很強的畫面感,增添了歷史學的趣味; 描繪他們的喜怒哀樂,讓讀者在更接近真實的歷史背景下體驗他們的悲歡離合,拂去歷史蒙在他們身上的神秘面紗,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真實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同樣,藝術家用戲曲把枯燥的歷史搬上舞臺銀幕,透過藝術加工,用情節反映了重大歷史現象,演繹出一集集讓人產生共鳴的故事。

    今天過去,明天就會成為歷史。回顧歷史更需要在真實歷史的基礎上進行文學性的描述,才能把古老的口耳相傳的歷史,編寫成歷史文化作為傳承,正是這樣才有眾多的藝術家、文學家去用小說、戲劇去說歷史。

  • 5 # 大漠狼煙

    歷史大多都是正史記載,後朝記載前朝,成者為王敗者寇,作為勝利的篡權者,肯定會寫前朝人物的各種不是來給自己圓場。用小說可以加入野史,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華文明尚不為人知的文化財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