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治亞文史部落格
-
2 # 汐水柔情
對於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雖然是小說虛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早已經成為歷史,說到空城計現代的人都知道,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兩大高手之間的較量,對待這件事情,每個人都解讀出不同的觀點,對於二者的謀略孰高孰低,也是爭論不休,下面就針對空城計來分下司馬懿與諸葛亮誰的謀略家,諸葛亮為何要擺空城計:
諸葛亮擺空城計的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諸葛亮在三國時期已經是名氣遠遠超過司馬懿,諸葛亮的才華全部展現出來,在世多少名將都對諸葛亮有畏懼,司馬懿也不例外,司馬懿知道諸葛亮謹慎,從不弄險,加上司馬懿膽小,司馬懿也不敢拿命冒險,司馬懿為何怕諸葛亮,為何膽小,從後畏蜀如畏虎,千里請戰,死諸葛驚走活仲達十萬大軍,就可以看得出來,就不要說司馬懿謀略家高了,也不解釋,膽小就是膽小,事實擺在那裡,是謀略還是膽小早就定論。
第二,空城計玩的是心理戰,諸葛亮預測司馬懿膽小不敢進攻,司馬懿預測諸葛亮不敢弄險,在兩者的心理戰中,都是諸葛亮有利,諸葛亮所以才敢擺空城計。
第三,司馬懿看穿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不殺諸葛亮,鳥盡弓藏,司馬懿知道這個道理,那麼諸葛亮呢,他也知道這個道理,給你司馬懿一百個膽,你也不敢殺我,擺個空城計給你,給你點面子,退兵,諸葛亮看穿了司馬懿,知道司馬懿不敢殺我,所以特意給司馬懿擺了空城計,給司馬懿留點面子,給退兵找個藉口,如果諸葛亮看不穿司馬懿不敢殺,他豈敢擺空城計。從這裡也可以看得出諸葛亮謀略比司馬懿高,無論司馬懿看穿與否,出於哪種原因退兵,都是是按照諸葛亮的設計來走的,達到了司馬懿退兵的目的。
司馬懿這個人的能力,可以這樣評價,面對菜鳥,司馬懿就是大神,千里滅孟達,殺公孫淵,大神也菜鳥的對決;面對王者諸葛亮,司馬懿就是菜鳥,畏蜀如畏虎,千里請戰,死諸葛驚走活仲達十萬大軍,在王者面前司馬懿殺也不是。對於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唐朝戰神李世明,軍神早有評價,事蹟也擺在那裡,經得起考驗。
-
3 # 初心如舊
諸葛亮上演空城計時,就知道司馬懿一定不會進攻嗎,執行士兵們心裡不發虛嗎?
提問所說的,沒有注意這起事件的背景,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當時街亭已經失去,諸葛亮率兵五千,在西城安排撤退當地民眾,兩員驍將關興,張苞帶兩千五百被派往山頭警戒,虛張聲勢,城中實際只有2500兵,
如果棄城逃跑,或者堅守城池,都是不現實的。試想,在十五萬大軍面前,那不費吹灰之力,就可攻破城池,或被追上並圍繞堵截,再殺一個長坂坡式的落花流水輕而易舉,而當時諸葛亮沒有張飛,趙雲那樣的猛將。
所以,從客觀上來說,空城計既展現諸葛亮大智若愚,謀高一籌,又是無奈之舉,與其逃跑途中被圍追堵截,進而殲滅,不如涉險一博。而空城計的背景,也並非純粹冒險以求,這之前,諸葛亮與司馬懿多次博弈,司馬懿屢屢上當,吃虧受虐,心理上產生了諸葛恐懼症。
比如,後來諸葛亮五丈原病死後,司馬懿放馬追擊,蜀軍推出諸葛亮的木刻坐像,司馬懿朦朧中不辨真假,回馬就逃,被部下拽住時,還驚魂未定,一再追問“吾頭顱還在否“?可見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恐懼,已經深入骨髓,烙印心底,無法消除。而且,西城外的山頭上,諸葛亮佈置了疑兵,旌旗招展,擂鼓吶喊,增加了氣勢,擾亂了司馬懿的思路。
至於那些執行空城計計程車兵,因為最後留在諸葛亮身邊的,是諸葛亮的親兵衛隊,一方面,這些士兵跟隨諸葛亮征戰多年,十分清楚諸葛亮吊打司馬懿的過往,心理素質很強大。
另一方面,這些士兵政治覺悟很高,對蜀國,對諸葛亮都無比忠誠,不會一聽敵軍臨近,就驚慌失措,變顏失色。當然,心中緊張也可能是有的。(0:30)
回覆列表
這是三國演義在神話諸葛,妖魔化司馬懿,歷史上沒有這回事。當然按照三國演義的解釋也能說得通:
其一,諸葛亮很謹慎,平生不曾弄險。西城彈丸之地,諸葛亮居然鎮定自如,可見他背後肯定有埋伏。
其二,司馬懿深知諸葛亮有大才,對諸葛亮的智慧欽佩不已。因此一心不敢招惹諸葛亮。
其三,司馬懿故意不進去,留下諸葛亮,自己就有和曹魏皇帝討價還價的資本。否則,滅了諸葛,自己也有可能被曹魏小皇帝給罷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