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貨幣和美元脫鉤的前提是先和美元掛鉤。所以要先了解掛鉤。
“掛鉤”指的是“設定固定匯率關係”(即實行固定匯率制),一國貨幣主管機構可以選擇“掛鉤”,可選擇和哪種貨幣“掛鉤”,也可以選擇“不掛鉤”(即浮動匯率制),沒人強迫,自行選擇。
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各有利弊,學術界對此爭論也一直都存在,孰優孰劣,沒有定論。各個國家都是根據自己本國實際經濟情況來選擇匯率制度的、什麼適合選什麼。
當一國政府或央行選擇本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後,那麼就會將本國貨幣與美元之間設定一個固定匯率比價目標(可允許略微上下浮動),若市場匯率偏離了這個設定目標,央行就會出手干預(外匯買賣或資本管制的方式),讓市場匯率迴歸這個設個目標,以維護固定匯率關係。政府或央行也可根據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來適時調整重新設定這個固定匯率目標。
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黃金和美元的關係徹底割裂,國際通行的以美元為中心固定匯率制崩潰),但是其遺留影響非常深遠:此後國際貨幣體系依然是以美元為中心,變成了一種美元本位制,許多國家依然自願選擇將本國貨幣和美元掛鉤,錨定與美元的匯率關係。直到2018年,依然有38個國家的匯率是錨定美元的。
▼圖:IMF釋出的《2018年匯率安排與匯率限制年報》,在IMF的192個成員國中,貨幣政策框架選擇“匯率錨定”的國家有81個國家,其中38個國家選擇以美元作為“匯率錨”。來源:Annual Report on Exchange Arrangements and Exchange Restrictions 2018,IMF官網
而且,在以前IMF的統計中,以美元作為“匯率錨”的國家佔比更多,如下圖:2018年時38個選擇“美元錨”的國家佔比為19.8%(38/192),而2010年時佔比為26.5%,這意味著2010年時有51個國家(192*26.5%)選擇了“美元錨”。
當一國貨幣和美元掛鉤後,可能會因各種原因與美元脫鉤,根據該國貨幣當局(央行)選擇脫鉤的意願,可分為兩種:主動脫鉤和被動脫鉤。
主動脫鉤,即貨幣當局主動選擇脫鉤,原因往往是本國經濟情況的發生變化,已經不適合掛鉤美元。如中國大陸從2005年7月起開始從單一的錨定美元,轉為參考一籃子貨幣,讓匯率參考多元化。
被動脫鉤,往往是由於本國貨幣危機造成的。本國貨幣匯率被高估,引來國際投機者的大規模做空,貨幣當局只能以消耗外儲為代價,干預匯率,保持其在設定的固定匯率目標上;而在持續的做空壓力之下,最終外儲消耗殆盡,貨幣當局只能被迫放棄干預、宣佈放棄固定匯率制,由此脫鉤。1997年的泰銖危機,最終迫使泰國政府放棄了泰銖錨定美元匯率。
若是主動選擇脫鉤,往往沒有明顯負面影響,因為這是貨幣當局主動的政策選擇,當然會符合本國的利益需要。
但若是被動脫鉤,往往會伴隨著自身經濟受到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並不由脫鉤本身造成的,而是由引發脫鉤的貨幣危機造成的。脫鉤只是這場危機的結果或表現,而不是原因,脫鉤不可怕,可怕的是貨幣危機。
一國貨幣和美元脫鉤後,其兌美元的匯率會大幅下跌,貨幣信譽也會大損,從而影響國內外公司/企業/投資者對該國的經濟前景預期,造成資本大規模外流,證券市場、樓市都將跟隨暴跌,百姓資產縮水;外資撤資,也會對該國實體經濟帶來打擊。
匯率大跌,還會使得該國進口商品價格大漲,造成“輸入型通脹”,最終代價都得由老百姓承擔。當然,匯率暴跌也不全是負面影響,比如對該國商品出口商就是有利的。比如日本是一個出口型主導國家,就非常喜歡維持弱勢日元匯率。
匯率大跌,還會影響該國的對外債務償還負擔,外債通常以美元計價,而該國的政府或企業等機構的收入一般是本國貨幣,本國貨幣要兌換成美元才能償付債務。而本國貨幣匯率大跌,意味著這些欠有外債的機構的償債負擔明顯加重了。
一國貨幣和美元脫鉤的前提是先和美元掛鉤。所以要先了解掛鉤。
“掛鉤”指的是“設定固定匯率關係”(即實行固定匯率制),一國貨幣主管機構可以選擇“掛鉤”,可選擇和哪種貨幣“掛鉤”,也可以選擇“不掛鉤”(即浮動匯率制),沒人強迫,自行選擇。
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各有利弊,學術界對此爭論也一直都存在,孰優孰劣,沒有定論。各個國家都是根據自己本國實際經濟情況來選擇匯率制度的、什麼適合選什麼。
歷史遺留:與美元掛鉤當一國政府或央行選擇本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後,那麼就會將本國貨幣與美元之間設定一個固定匯率比價目標(可允許略微上下浮動),若市場匯率偏離了這個設定目標,央行就會出手干預(外匯買賣或資本管制的方式),讓市場匯率迴歸這個設個目標,以維護固定匯率關係。政府或央行也可根據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來適時調整重新設定這個固定匯率目標。
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黃金和美元的關係徹底割裂,國際通行的以美元為中心固定匯率制崩潰),但是其遺留影響非常深遠:此後國際貨幣體系依然是以美元為中心,變成了一種美元本位制,許多國家依然自願選擇將本國貨幣和美元掛鉤,錨定與美元的匯率關係。直到2018年,依然有38個國家的匯率是錨定美元的。
▼圖:IMF釋出的《2018年匯率安排與匯率限制年報》,在IMF的192個成員國中,貨幣政策框架選擇“匯率錨定”的國家有81個國家,其中38個國家選擇以美元作為“匯率錨”。來源:Annual Report on Exchange Arrangements and Exchange Restrictions 2018,IMF官網
而且,在以前IMF的統計中,以美元作為“匯率錨”的國家佔比更多,如下圖:2018年時38個選擇“美元錨”的國家佔比為19.8%(38/192),而2010年時佔比為26.5%,這意味著2010年時有51個國家(192*26.5%)選擇了“美元錨”。
和美元脫鉤當一國貨幣和美元掛鉤後,可能會因各種原因與美元脫鉤,根據該國貨幣當局(央行)選擇脫鉤的意願,可分為兩種:主動脫鉤和被動脫鉤。
主動脫鉤,即貨幣當局主動選擇脫鉤,原因往往是本國經濟情況的發生變化,已經不適合掛鉤美元。如中國大陸從2005年7月起開始從單一的錨定美元,轉為參考一籃子貨幣,讓匯率參考多元化。
被動脫鉤,往往是由於本國貨幣危機造成的。本國貨幣匯率被高估,引來國際投機者的大規模做空,貨幣當局只能以消耗外儲為代價,干預匯率,保持其在設定的固定匯率目標上;而在持續的做空壓力之下,最終外儲消耗殆盡,貨幣當局只能被迫放棄干預、宣佈放棄固定匯率制,由此脫鉤。1997年的泰銖危機,最終迫使泰國政府放棄了泰銖錨定美元匯率。
脫鉤後影響若是主動選擇脫鉤,往往沒有明顯負面影響,因為這是貨幣當局主動的政策選擇,當然會符合本國的利益需要。
但若是被動脫鉤,往往會伴隨著自身經濟受到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並不由脫鉤本身造成的,而是由引發脫鉤的貨幣危機造成的。脫鉤只是這場危機的結果或表現,而不是原因,脫鉤不可怕,可怕的是貨幣危機。
一國貨幣和美元脫鉤後,其兌美元的匯率會大幅下跌,貨幣信譽也會大損,從而影響國內外公司/企業/投資者對該國的經濟前景預期,造成資本大規模外流,證券市場、樓市都將跟隨暴跌,百姓資產縮水;外資撤資,也會對該國實體經濟帶來打擊。
匯率大跌,還會使得該國進口商品價格大漲,造成“輸入型通脹”,最終代價都得由老百姓承擔。當然,匯率暴跌也不全是負面影響,比如對該國商品出口商就是有利的。比如日本是一個出口型主導國家,就非常喜歡維持弱勢日元匯率。
匯率大跌,還會影響該國的對外債務償還負擔,外債通常以美元計價,而該國的政府或企業等機構的收入一般是本國貨幣,本國貨幣要兌換成美元才能償付債務。而本國貨幣匯率大跌,意味著這些欠有外債的機構的償債負擔明顯加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