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到半根de煙

    當時不生火,吃寒食,還只是山西地區的特殊風俗,而曹操覺得這是個陋俗,怕把山西寒冷地區的老百姓給凍餓壞了,於是明令禁止,否則處家長半年有期徒刑,地方官員處百天徒刑。寒食之風至此才有所收斂。

  • 2 # 老王春秋觀史

    在中國古代,在清明節前還有一個與清明相連的重要節日——寒食節。寒食節也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禁菸火,人們只能吃冷食。南朝時《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關於寒食節及其習俗的形成,其實是上古的改火舊習的延續,《周禮》“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古人認為,火是有生命的事物,一年四季不能用同一個火種,火用久了就要熄滅,需要重新取火。在換火儀式中,新火與舊火不能相見,要先熄滅舊火,再迎接新火。在隆重的祭祀活動後,把上一年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

    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而在這段時間裡,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

    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著名的忠臣介子推。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後,分封群臣,唯獨介子推不願受賞,帶著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避山裡,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本來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荊楚歲時記》中說:“介子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華人哀之,每歲暮春,為不舉火,謂之‘禁菸”,犯則雨霍傷田。”唐代詩人盧象的《寒食》詩云:“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講述的就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

    由於介子和晉國有關,而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是在山西西南部,於是,山西非常重視這個風俗,在介子推忌日這一天,人們不吃飯,只吃提前備下的冷的食品,所謂寒食。

    寒食節延續了兩千年左右,後來逐漸和清明節所合併。據《後漢書》所說,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這個風俗延續到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曹操頒發《明罰令》說:“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曹操廢除寒食節一是認為寒食節吃冷飯是陋習,尤其對老人和小孩身體不好,影響身體健康。為了治下百姓身體健康著想,必須廢除,頒佈法令是為了用法律的形式強制禁止。雖說有人認為老百姓也不願意過寒食節,但畢竟是習俗,如果不明令禁止,還是會有人過寒食節的。二是透過政令的形式強化統治,穩定地方,讓老百姓知道現在是誰在管他們,必須服從誰。

    不過,從晉取代魏以後,寒食節慢慢又重新出現,但由於距離清明節過近,慢慢的演變成兩節合一,只過清明節了,寒食節也逐漸消失在大部分人的節日裡。這並不是說寒食節徹底消失了,據報道如今在山西部分地區還有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的,如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不過,寒食節吃的和以前不同了,不再是冰涼的冷飯,而是用點心等乾糧替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版紙幣從100元至壹尾號88888五位數相同小全套現在市場價格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