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元清先生

    如果在春秋戰國末期,嬴政就算遇到之前的對手也必勝無疑。這個時候秦國無論國力,政治,軍事,經濟,對六國來說都是泰山壓頂之勢。

    首先說領導。嬴政雖是暴君,卻是個勵精圖治的君主,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政治清明。獎勵軍功,賞罰分明。六國國君無人能比。

    軍事上:傑出的軍事將領雲集。蒙毅、白起、章邯、王翦、王賁之將。秦軍有六十萬之眾,而且紀律嚴明,在獎勵軍功的激勵下,戰鬥力十分強悍。而且武器裝備先進。

    謀略上有範睢、尉繚、李斯。採用遠交近攻的正確戰略。

    經濟上經過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而且此世秦國國土遼闊,有源源不斷的兵源和錢糧。國力遠超六國。

  • 2 # 陽光海岸59108

    秦始皇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功不可沒。沒有商鞅變法,統一不了天下,變法之後,經過三代王朝積累,秦國國力急劇上升,加固了中央集權,戰國七雄時期相繼出現了五霸,此期間五霸盟主地位穩固,這段時間秦國韜光養晦,早期的國力也支撐不起統一的能力,所以,不現實。

  • 3 # 大貓觀世界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後國力就日漸強盛,再加上秦國是六國中少有的明君輩出的國家,國家傳到秦始皇的時候已經非常強盛,六國中也沒有國家單挑能挑的過他。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秦國已經有足夠的國力能吞下六國統一天下。再看曾經稱霸一時的春秋五霸,他們為什麼只是稱霸而不直接吞併呢?因為他們國力不夠啊。

    追根究底,兩個國家的戰爭比的就是國力,長平之戰趙國軍隊雖然戰力驚人,就連秦國都非常忌憚,但是他們真正死磕的時候獲勝的卻還是秦國。這其中雖然有白起的功勞,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秦國的國力強於趙國,長平之戰的後期,趙國國內缺糧嚴重,很多士兵不是戰死而是餓死的。從這個角度看,商鞅之於秦國真的是功不可沒。

    再說秦始皇這個人也並非庸主,手底下的王剪、李斯、蒙恬等都是當時得一流人才,這樣的班底配合上無可匹敵的國力,即便是歷代秦王的最強對手們,也根本不是秦始皇的對手,統一六國可以說是大勢所趨。

  • 4 # 巴山清溪

    謝邀請!在戰國時代,統一是大勢所趨。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中國,也會出現其它什麼王來完成統一大業。關鍵是各國由於政治、經濟、政策、謀略等因素造成的綜合國力的大小及消長變化,即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秦始皇搶先一步佔領了制高點,有了先機,創造了統一的有利條件,所以統一機會給了秦始皇。假如秦始皇碰先皇碰到的對手,那誰來統一中國的確難以預測。

  • 5 # 一個人的歷史

    既然提到了前幾代秦王的對手,我們就從秦孝公、秦惠文王開始算起吧,當時秦主要的對手是魏國,兩國之間為了爭奪河西之地的較量是主要矛盾。魏國不僅國富而且兵強,擁有吳起一手培養的戰國雄兵魏武卒,能臣勇將不計其數。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換了個老闆,很大程度上倒不是因為魏王昏庸,而是因為魏國能人太多。商鞅在魏國並沒有發揮的餘地和展示的空間,儘管有其恩師公叔痤的推薦,但也無濟於事。當時秦弱魏強,和秦始皇所面臨的局面不能同日而語。當時魏國國力達到鼎盛,但是面對這樣強勁的對手,秦人並未放棄,透過商鞅變法和爭奪河西之地,一步步蠶食魏國,魏國也由此走向了衰落。因此如果換成始皇帝平定六國前的秦國國力,對魏國則攻必克、戰必勝。

    到了秦昭襄王時,面臨的主要對手有兩個:一個是東方的齊國,一個是和自己毗鄰的趙國。秦軍此時擁有戰神白起,有“人屠”之稱的白起,徹底打垮了六國面對秦軍的信心。當時戰國的名將無一不成為白起的手下敗將,不敗的幾個,也是因為沒有機會和白起一戰,才保住了自己的一世威名。秦國透過隔岸觀火挑撥離間弱齊,透過直接打擊削弱趙國,奠定了戰國七雄中一家獨大的地位,成為了一統天下的前提。如果換成秦始皇去面對齊、趙兩國,遠交近攻、分化瓦解的謀略不會變,秦國的戰略意圖同樣可以得到很好的貫徹,弱齊伐趙、一家獨大的局面也不會有什麼改變。有人會說秦始皇手下沒有白起、沒有範睢、沒有商鞅、沒有張儀、沒有司馬錯等等的能人異士,面對強敵,怎麼可能一統天下。我要說的是秦始皇手下有呂不韋、蒙氏家族、王翦、李斯,同樣是一時人傑,無出其右者。

    凝心聚力,其力不可敵;上下一心,其心不可摧;盛衰有序,其勢不可逆;大秦帝國,其名不可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不可抗力而錯過見心愛之人最後一面的機會,這是一種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