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龍的傳人

    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擔起了興復漢室的重任。在姜維主持北伐期間蜀國幾乎沒有拿的出手的大將。後來姜維駐兵漢中選出了兩員川將,這兩人分別是傅僉和蔣舒,兩人多次隨姜維北伐屢立戰功後來傅僉和蔣舒被姜維安排駐守在了漢中要地陽平關。

    鍾會率大軍伐蜀的時候,蔣舒見魏兵勢大,於是詐騙傅僉說自己要出關迎敵,傅僉信以為真,誰知蔣舒出關之後徑直前往魏營投降。蔣舒投降之後陽平關的守備力量大大削弱,傅僉寡不敵眾最終戰死。魏國大軍佔據陽平關之後直接深入蜀地導致姜維只有被動防守,可以說陽平關得丟失就是蜀國滅亡得前兆。

    《三國演義》裡交待蔣書投降的原因是因為和傅僉不和,事實上蔣舒是因為自己被降職對蜀漢朝廷的懷恨在心,才在臨陣之時叛逃的。

    雖然蔣舒的投降給蜀國帶來滅頂之災。但是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是歷史的車輪不可倒退,只會往前進!蜀國劉備自籌集兵馬時起到建國後,一直打的旗號是“匡扶漢室”,漢朝是有鼎盛太平時期,但往日輝煌不可追,明日燦爛才是當求之勢呀!縱觀中外歷史,沒有一個朝代是會逆轉的。人類的發展是往前推進的,歷史的車輪也是往前滾動的,推陳出新、摒棄舊制建立的新王朝才適合當下生產力生產關係的平衡。妄想透過人力去改變天命,那隻能是逆天而行,小說中諸葛亮死前最後一句:“天命難違”!已將蜀國滅亡的真實原因概括得極其準確了。

  • 2 # 子由拍案驚奇

    在魏蜀吳三國當中,蜀漢政權是最早滅亡的。

    公元263年,也就是蜀漢蜀漢癸未六年,司馬昭氣勢洶洶,兵分三路,對蜀漢政權發動攻勢。

    後主劉禪在鄧艾兵臨城下之時,決定投降,蜀漢政權滅亡。

    那麼,“三國裡姜維錯用一人給蜀國帶來了滅頂之災,歷史真相又是如何?”

    在三國演義這部書中,對此是這樣描述;諸葛亮病逝之後,其政治和軍事上的繼承者、接班人姜維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堅定的繼續力行諸葛亮制定的基本國策,繼續討伐曹魏政權,也就是說要繼續北伐。

    在這一點上,姜維絲毫沒有變化,諸葛亮先有六出岐山,姜維後有九伐中原。

    在蜀漢政權的北伐軍事行動中,漢中地區是極其重要的一個面,是蜀漢政權的北大門,地理位置極其重要。

    劉備當年曾經不惜以舉國之力與曹魏爭奪這一片地域,再後來,劉備又精心挑選魏延鎮守漢中。

    諸葛亮親自制定漢中防禦方略,擁有漢中地區,蜀漢政權才是活的一盤棋,進可攻,退可守。

    三國演義中描述,姜維執掌軍略之時,派兩位四川籍將領鎮守漢中,一個是傅僉,一個是蔣舒,三國演義中交代,這二人是姜維手下,多次隨姜維北伐,以是故,被姜維委以重任,但是,當鍾會率領的魏軍到來之際,蔣舒誆騙傅僉,開了陽平關的關門,直接投降了魏軍,致使陽平關內軍事力量被嚴重削弱。

    主帥傅儉力戰不濟,陣中戰死,陽平關失守。

    所以根據這個說法,就斷定姜維錯用蔣舒一人,壞了蜀漢政權全盤大計。

    真實的歷史大致是什麼樣子的呢?

    據史料記載,這個蔣舒原本是蜀漢政權的武興督,因其碌碌無為,所以官兒被調整下來,由蜀漢朝廷把他安置到漢中的陽平關,做為輔助傅儉的軍事副手使用。

    所以蔣舒其人根本就不是什麼姜維的手下,也沒有什麼軍事鬥爭經驗,也不是姜維安排他到陽平關任副將的。

    蔣舒一直對於自己被降職使用心懷不滿,可是,陽平關主帥傅儉宅心仁厚,他對於蔣舒又很尊重,及至到了曹魏軍隊到了眼前,蔣舒心懷詭計提出要出關作戰,傅儉認為守住就是勝利,不同意擅自出戰,可是,又沒能識破和阻止蔣舒的行為,以至於被蔣舒賺出關去,迅疾的向曹魏軍投降,使蜀漢政權在漢中地區對曹魏軍事鬥爭形勢迅速惡化了。

    至於姜維給蜀漢政權帶來的滅頂之災,應該是姜維對於蜀漢政權之漢中防禦策略的隨意改變所造成。

    他廢棄原來經略漢中地區所積累的成功軍事鬥爭經驗“錯守諸圍”,實行他自己不合時宜的“斂兵聚谷”方式,全然不顧以益州一地,基本沒有戰略緩衝的基本國情,盲目的縱敵深入,最後釀成大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利用以往的營銷資料來預測未來營銷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