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魚也幹拔
-
2 # 西安那些趣事兒
搏克為蒙古語音譯,意為摔跤,是蒙古族傳統體育活動男兒三項競技之一。
搏克是蒙古族男子比試力量、技巧與智慧的體育娛樂活動。關於搏克最早的紀錄起源於匈奴時期,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技巧和引人注目的蒙古族搏克文化。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紅格爾蘇木境內就有一幅表現搏克題材的巖畫,為鐵器時代作品。此外,陝西省西安市客省莊遺址140號墓所發現的二人角鬥紋飾牌亦是一例。牌飾正中飾有二人角鬥圖案:二人披髮赤肩,下著緊腿褲,相互摟抱作相撲狀,左右各有一匹馬,馬有鞍轡,馬頭上方各有一棵大樹,二人頭上還有一隻鳥,表現了遊牧人騎馬在野外悠閒自得進行摔跤遊戲。13世紀,搏克盛行於中國北方草原,不僅對蒙古族強身健體起到關鍵性作用,而且與蒙古族人民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也有著密切關聯。搏克不僅是體育競技專案,還是一項頗受大眾所喜愛的文體娛樂活動。以往搏克多在祭祀敖包等民眾集會時進行,到近代成為那達慕大會的主要內容。
搏克不受場地和時間限制,也不受地區、年齡、體重的限制。參加的人數不限,但必須是8乘以2的冪次,如8、16、32、64、128、256、512、1024、2048等。2004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2048搏克大賽”中,就有2048個搏克選手參賽。搏克比賽採取單淘汰法,一跤定勝負。此外,搏克最大的特點是不允許抱腿。
搏克賽中體現了多種文化元素,搏克手穿著的服飾上身堅固、下身寬大,象徵著朝氣蓬勃與吉祥如意;搏克的出場音樂《邀跤歌》具有蒙古族長調的特點,體現了豪放與氣勢;入場時似雄鷹飛翔般的熱身動作具有蒙古族舞蹈的特點,表現了雄渾與氣魄;景嘎是搏克手獲勝的標誌。在多場摔跤中取得名次的選手舉行佩帶景嘎、封號等儀式。據說,最早是由一位活佛親手把撕開的綢布條掛在優勝者的頸後,後來景嘎作為一種象徵符號,沿襲至今。景嘎上的綵帶越多,表明獲勝的次數越多。並且在老搏克手退役的儀式上,要將景嘎傳給具有潛力的新搏克手。搏克的服飾由昭達格(摔跤衣)、浩日枚布其(摔跤裙)、套胡(大套褲)、阪吉勒(摔跤褲)、古圖勒(蒙古靴)等組成。
搏克賽正式進行時,先由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者安排比賽對手,並負責裁判。在選手上場前,扎蘇爾(指導)要向觀眾介紹自己的選手(在比賽中也可以進入場地作現場指導)。之後,專門的歌手站在場邊高唱《布赫音·烏日拉嘎》(即《邀跤歌》)。歌畢,搏克選手們便跳著獅子舞步或鷹舞步入場,在裁判的指令下雙方展開激烈交鋒,使對手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被認為取勝。搏克手們在比賽中運用的技巧可分為十八種基本摔法、三十六技、七十二巧,即阿其呼(大別絆)、甘吉格拉(跳勾)、朝赫亞(橫打)、德格勒呼(勾子)、摩斯黑雅(扭拽)、努古斯拉呼(摟腰後壓)、額佈德格·努古拉呼(騎腿)、額勒古格(拉)、赫西格(踩拽)、哈西胡(擋腿)等。
回覆列表
例如泰拳和自由搏擊:
區別:概念不同、規則不同。
區別一:概念不同
自由搏擊,即踢拳,是站立式格鬥,指一方倒地便不允許另一方擊打,同時不能使用反關節技、肘等,對摔法也有一定程度的禁止。
泰拳即泰國拳術,殺傷力大。泰拳是一門傳奇的格鬥技藝,是一項以力量與敏捷著稱的運動。主要運用人體的雙拳、雙腿、雙肘、雙膝這四肢八體作為八種武器進行攻擊,出拳發腿、使膝用肘發力流暢順達,力量展現極為充沛,攻擊力猛銳,素有立技最強搏擊術之稱。
區別二:規則不同
自由搏擊沒有具體規則可言,幾乎所有國際自由搏擊比賽中都採用“無限制自由比賽”的方法,不限制參賽選手的資格,在規則上與泰式比賽規則類似,比賽雙方均赤裸上身(或著短袖衫、背心),下穿長褲,手戴拳套,腳穿護具(或不穿),進行全接觸式搏擊比賽。
泰拳規則中不僅可以使用拳法和腿法,而且沒有對肘法和膝法的限制,使其成為泰拳比賽中的特點。泰拳更多的是鼓勵運動員將對手KO。泰拳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在比賽前有祈禱儀式。拳手們伴隨著音樂上場,身披戰袍,雙手合十向群眾致禮,然後隨著不同音樂開始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