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彥英

    有人說“蘇軾太樂觀其實一直在自我麻痺,自我欺騙”,對此你怎麼看?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多才多藝,優秀卓越,迄今能追得上他的大家也不多,說“蘇軾太樂觀其實一直在自我麻痺,自我欺騙”的這些人,對蘇軾真的是太缺乏瞭解,完全是缺乏一種公正、全面、理性的態度,忽略這種人的想法,就是正確的選擇。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詩、詞、畫等方面的成就斐然,他受到王安石的一雙慧眼,受到作家林語堂的膜拜,受到當下眾多文人的喜歡,他曾任翰林院學士、禮部尚書,他雲遊全國多個地方,性格豪放,朋友慢性天下,與著名的畫家黃庭堅秉承蘇黃,與歐陽修並稱歐蘇,他擅長交際,閒居時讀書、躬耕、射獵、遊覽等一樣都不會落下,一個熱情、奔放、浪漫、懷揣詩情畫意的大文豪,對人世間的一切都看的那麼坦然和真實,他怎麼可能用他的這種樂觀、Sunny的態度,去掩飾、麻痺他的痛苦?蘇軾一生無論是家庭還是兄弟情,都裝滿著滿滿的愛意,否則,他對他的兄弟怎會寫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假如他沒有滿滿的愛,怎會對亡妻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假如他沒有情懷,怎能寫出《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人生如夢。。。。。。

    那種情懷,豈是一個願意掩飾自己情懷的人?蘇軾是一個外向、愛顯擺,喜歡展現自己的偶像男,說那些話的人,只能說對蘇軾太憑空想象了,不過每人所處的境地不一樣,限制您的想象也情有可原。當然,存在就合理,黑格爾允許你這樣想象和評價蘇軾。

  • 2 # 木林森樹的開物

    有人說“蘇軾太樂觀其實一直在自我麻痺,自我欺騙”,我比較贊成這樣的觀點。

    蘇軾,眾所周知,宋代第一才子,文壇的領袖。成就巨大,影響深遠。而且,他從20歲隨父進京趕考,因文章被當時文壇領袖,主考官歐陽修賞識而聲名大噪。後來基本一直也是一個官場中人。

    1,自請調離京城:

    蘇軾一生,官場仕途並非一帆風順,歷經三起三落,後來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某些條款急功急利和增加百姓負擔,對朝野不滿,於是自請下調到杭州,離開京城。這說明,蘇軾對仕途十分留戀的。

    2,被貶黃州:

    1079年, 因為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蘇軾受到牽連,被新黨的排擠,迎來人生第一次仕途的被貶,到黃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當時這裡比較偏遠,蘇軾一度心情鬱悶。與人遊赤壁後寫下有名的《赤壁賦》借景物描寫,借古傷今,抒發個人官場失意的惆悵,矛盾的複雜心裡,當然也表現了詩人隨遇而安,自我安慰之意,恰恰說明他未放下仕途。

    3,被貶惠州:

    王安石變法失敗,哲宗繼位,皇太后啟用舊派司馬光,蘇軾剛被重用不久,新舊黨派糾正激烈,蘇軾又反對舊派全面擯棄王安石變法的一切內容和有益條款,於是新舊派都反感蘇軾,最終無法在京城立足,他再被貶惠州,這次到了嶺南了。比上次更遠,更偏僻。蘇軾在這裡,優哉遊哉,吃起來荔枝,還寫了詩: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這詩表面描寫對荔枝的喜愛,表達隨遇而安,怡然自得,但也有對官場失意,寧可用在嶺南,不回官場的意思。越是不屑,越是在乎:顯然,對朝廷和官場保有期待。

    4,被貶儋州:

    第三次被貶是到了儋州,就是現在的海南島,這更為偏遠,這是宋朝最南的邊界,簡直是“除了死刑之外最嚴厲的懲罰了”。而且還要飄揚過海。這裡生活更加艱苦,東坡要自己動手搭茅屋,他到泰然處之,自命為“桄榔庵”。在庵中“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但,對朝廷,他一直有期許。

    如果真的對官場失意,就學李白,縱情山水了;

    如果真的對仕途傷心,就學陶潛,歸隱田園了。

    蘇軾一生,在仕途沉浮,縱幾次被貶,但一直對朝廷抱有期許。性格樂觀豁達,隨遇而安,其實也是一直自我安慰,麻痺,因為心中一直期待重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過《明朝那些事兒》後,裡面的皇帝你最喜歡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