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我認為,寫字筆畫呆板,主要是用筆的靈活度不夠。俗語稱之為:書寫的熟練度不夠。怎麼解決寫字時筆畫呆板的問題呢?現在談點個人的看法,供題主參考之。

    第一,多寫多練。

    建議題主多臨帖,並且要深入臨帖,只有這樣,才能把字寫熟練。學書法,就是要寫!寫!寫!寫多了,用筆就熟練了,寫多了,寫出筆畫就不呆板了。要想達到筆畫寫的不呆板,須用十年功。時間短了肯定不行。

    第二,注重用筆技巧。

    要養成自然書寫。所謂的自然書寫,其前提是用筆一定要熟練,下筆要穩!準!狠!不但要寫出力度和厚度,還要寫出靈活度。比如,起筆回鋒時,可入紙回鋒,也可容中回鋒,總之,無論怎麼回鋒都是可以的,關鍵是動作要到。動作到了,回鋒的問題就解決了。這只是我給題主舉的一個例子。有人說書法創作需力透紙背,這個提法要正確理解。力透紙背,主要是書寫時的力度在空中的顯現,以及筆與紙接觸時的磨擦與巧妙結合,而不是硬性的用筆把紙穿透。還有就是起筆,行筆,收筆時,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生硬的動作是不行的,要用靈活的動作。

    第三,養成在生宣紙上臨帖的習慣。

    生宣紙吸墨性強,用筆不好控制,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上說,在生宣紙上寫字能提升用筆的靈活度,用生宣紙寫字久了,靈活度就自然而然就有了。靈活度有了,筆畫就不呆板了。

  • 2 # 麓風軒
    舉例來說明:

    1、《晉 · 王羲之 · 蘭亭序》之中的“一”字,就是一筆橫畫,但是從起筆、落筆、行筆、收筆,每一個步驟都一絲不苟、絲絲入扣,這一筆猶如長袖善舞,而俗人寫的往往就是一個箭步往前衝。這就是差距!

    2、再看《晉 · 王羲之 · 二謝帖》中的“未”字,兩橫畫凌空起筆,筆尖入紙,第二橫奇峰突起,突出牽絲,“以使轉為形質”,使上下緊密結合在一起,逆勢長豎鉤,微微左突,又挺拔之姿,最後兩點左右呼應,一氣呵成。

    《二謝帖》中這個字當中,不斷調整筆勢方向,順峰逆鋒交替使用,陰陽互化、精妙入微,比王羲之另一《蘭亭序》上的寫得還要精彩(見下圖)。

    至於一般俗人的字,自然不能跟王羲之相比了。不信就拿那個狂妄得不得了的米芾的字來比試一下,下圖分別出自《宋 · 米芾 · 甘露帖》、《宋 · 米芾 · 秋暑憇多景樓詩帖》,與大王的字相比,真不可同日而語啊!!

    總結:

    書法筆畫要不呆板,就要在一筆當中寫出精微變化,富有陰陽向背、起伏波瀾。多揣摩一下二王筆法吧,希望會有所得!

    碼字有些累,先講這麼多,明天接著講。

  • 3 # 千年蘭亭

    初習書法,筆畫呆板是必經的一個過程,尤其是學習《九成宮》,更容易出現這種現象。學任何東西,先要學規矩,然後才是靈活運用規矩,而學規矩的階段就容易呆板。

    學習楷書,要解決呆板的問題,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

    一、學一點行書。有經驗的老師,會讓主攻行草的學生學一點篆隸,讓其在跳動中行草中增加沉著,能靜下來;而對主攻楷書的學生,則要求學一點行書,增加其活潑、靈動的韻味。關於這一點,楊凝式的《韭花帖》是典範。

    二、向魏晉楷書學韻味。以楷書為主的書法家,在學習唐楷後,魏晉楷書幾乎是必修之路。唐楷規矩森嚴,規律性強,更易上手。而魏晉是楷書源頭,以唐楷入門後,再上溯魏晉求韻味是學書正途。

    三、向魏碑求趣味。魏碑位於魏晉與唐楷之間,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其中不乏精品,學習這些精品可以增加楷書的趣味與靈動。

  • 4 # 不是你隔壁的老王

    寫字筆畫的學習應該從筆法上下功夫。一個筆畫寫出來經過起、行、收三個階段,起筆階段要根據每個字的筆畫結構確定入筆的角度,一個筆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入筆,就是所謂的八面出鋒。行筆過程中結合提按、使轉的不斷變化,增加筆畫的靈動性,並且不斷調鋒,中鋒用筆使筆畫厚重入紙。收筆階段透過頓收、回收、放收、把筆鋒的鋒尖收到筆畫的末端使筆畫沉著厚重不輕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月6日戈多伊克魯斯vs奧林匹亞,誰能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