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戰王聊歷史
-
2 # 潯陽鹹魚
這裡的某答文真的搞笑,史書上的原文【追諡“順平侯”】很難懂?“諡”是什麼意思?不懂就不要亂說好嗎?怎麼“順平侯”成了“縣侯”的意思?
趙雲的爵位是亭侯趙雲生前是永昌亭侯,妥妥的就是個亭侯而已。
趙雲死後,皇帝劉禪給他的“順平侯”,這個“順平”是諡號啊!
什麼是諡號,還需要我解釋麼?
關羽生前是“漢壽亭侯”,死後加諡號為“壯繆侯”,這裡的“壯繆”就是諡號。
張飛生前是“西鄉侯”,死後加諡號為“桓侯”,這裡的“桓”也是諡號。
至於趙雲,也是如此。
能把“諡號”解讀成“縣”的意思,真是誤人子弟!
在裴松之給《趙雲傳》加註時,就引了《趙雲別傳》來敘述趙雲追諡的情況:
皇帝劉禪下詔提議紀念趙雲的功勳,請大臣們商議挑選諡號,然後以大將軍姜維為首的大臣們商議出: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趙)雲曰“順平侯”。
就這樣,很簡單。蜀漢帝國給趙雲的諡號為“順平”,是褒獎他:柔賢慈惠、執事有班、克定禍亂。
最後說說“追諡”的“追”字。一般來說,以東漢帝國為例,有侯爵的人死了,王爵不用說,自然朝廷會安排議定諡號;
亭侯這種級別的人,就很難有諡號了,沒有朝廷的允許是不能私下議定諡號的。
所以在趙雲死時,就沒有諡號;多年後,皇帝劉禪念起趙雲的好來,提議給趙雲加個諡號。
——這種距離當事人死亡時間很久之後再加諡號的舉措,就稱之為“追諡”。
趙雲得諡號,是跟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一同獲得的,這些人都是“追諡”,這是蜀漢帝國對這些開國功臣的褒獎,《趙雲傳》還說“時論以為榮”,就是明證。
有一說一,不偏不倚,感謝關注!
漢末和三國時期,異姓不能稱王,最高稱“公”,例如:曹操。但是,稱“公”多少有點忤逆的意思。
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著名的(荀彧)荀令君,就是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曹操調離中樞,不久死去。有傳說,曹操給荀彧送了一個空食盒,逼荀彧自殺的。
216年四月,漢獻帝又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此時,曹操實際上已經是“皇帝”了。
“公”以下,就是列侯,列侯的等級以此為:縣侯,鄉侯,亭侯。趙雲最初是永昌亭侯(不知道永昌足球隊,是不是歸他管,哈哈),屬於列侯最低一級。他死後,兒子趙統繼承其“永昌亭侯”的爵位。劉禪追封趙雲為“順平侯”。此處的順平候,屬於縣侯。因此,作為獎賞,趙雲已經到了列侯的最高級別了。
再看諸葛亮的封爵。劉禪繼位後,給諸葛封了武鄉侯。這個武鄉不是“鄉”,而是“縣”,《三國志集解》中,與魏延的“南鄭侯”(縣候)做了對比。魏延是諸葛亮下屬,都是縣候。魏延的封地漢中郡南鄭縣下面,確實有個“武鄉”。但是,諸葛亮所封的武鄉縣,位於琅琊郡治下的一個縣。諸葛亮原本是琅琊郡陽都縣人,封“武鄉侯”(琅琊郡武鄉縣)。也是符合東漢三國時期,按照受封者的籍貫地為封地的做法,這是一種殊榮。
所以諸葛亮是個縣候。已經到達列侯最高級別了。諸葛亮死後,僅是追封“忠武候”,加了一個“忠”,去了“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