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人雜談

    入世出世沒有那麼複雜,名人的觀念與常人無異,只是生存過的痕跡一個被鐫刻在了書紙上,一個被塗畫在沙灘上。所以一個做了些什麼能夠被我們記得,一個卻是無有了蹤影。故他們削髮為僧也只是自己想削髮為僧,沒有其他!

  • 2 # 詩歌裡蓉兒

    他們為情所困

    所以削髮

    不過

    削了發後

    好像無用

    照樣是

    花和尚

  • 3 # 財經老莊

    蘇曼殊和李叔同都生於19世紀80年代,兩人在文學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又都削髮為僧,故後人常提此及彼。

    雖然都曾為僧,起因卻不相同,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說是截然相反。因為蘇曼殊是“被動”為僧,李叔同是主動為僧。

    蘇曼殊本為中日混血兒,母親並非父親的正式妻子,“私生子”的身份讓他在父親的家族中不是很被待見,甚至是被排擠。自幼的生活環境造成他後期情緒波動很大,已然實質上的精神壓抑。15歲時,在日本的戀人離世;16歲回國又遇到幾多挫折。蘇曼殊自感命運弄人,便歸佛門。從其內心來說,為僧是對命運的妥協,也是對命運無聲的抗爭。之後亦是半僧半俗。蘇曼殊在佛門上的造詣遠不及他在詩詞和文學上的造詣,可以側面印證為僧的被動型。

    李叔同出身鉅富家庭,從小衣食無憂又受到嚴格的教育。優越的生活環境及良好的家庭教育,讓他從小到大都是學一行精一行,八股、演講、話劇、音樂、繪畫都能為人讚頌。李叔同自小便接觸佛學,在他眼中,佛學是一種文化,和音樂繪畫一樣,可以深究可以有為。37歲時從雜誌上了解到“斷食”以修養身心之方法,試驗斷食17日,之後佛教“漸有所悟”。接下來的兩年內,多次修身於杭州各寺院,於39歲時剃度出家,法號弘一,專事研佛。李叔同皈依佛門後,為深研佛法,潛心戒律,著書說法。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成為了在佛學上最大的貢獻。終成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師,國內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所以說,蘇曼殊和李叔同的削髮為僧是截然不同的。一個是對命運妥協的被動逃避式,一個是對佛學興趣的主動為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異性聊天,聊著聊著就不想聊了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