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想念theMisery
-
2 # 方草野原
商朝前後554年,17代31王,公元前1600年建國,前1046年為周武王所滅.前後經歷了鼎盛~衰敗~中興~全盛~滅亡
商湯建國:首先在商湯時期國力蒸蒸日上,採用類似老子"無為而治"的政策,尤其是在伊尹的輔佐下達到了創業初期的鼎盛時期.
內鬥與遷都:伊尹之後就是一部悲催的100年左右遷都史,諸子弟爭相代立,經歷了長期的王衛爭奪,商進去衰敗期.
盤庚遷殷:歷史轉折點,穩定了朝局,走上了中興之路,出現了"百姓安寧,殷道復興"的政治局面.
武丁繼位:征戰四方,西達陝西,東到大海,北到遼寧,南到江南,此時達到全盛時期
自焚瑤臺:武丁死後國力慢慢衰落,到最後一個王帝辛的時候加大了對中國東南,江淮流域的征伐,連年征伐的同時又大規模建造宮殿瑤臺,大耗人力和財力,民不聊生,矛盾尖銳,最後被周武王聯合其他部落經過牧野之戰擊敗,王辛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拉開序幕!
-
3 # 儒姐在北京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安陽曆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是公認的中國八大古都之一,1986年即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歷史悠久、聞名中外的文化名城。遠在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就遷都到了這裡,它因之被後世稱為殷商古都,也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可考,並被考古文物證明的古都。
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了商王朝。自商湯滅夏至殷紂滅亡傳十七世,三十王歷時554年。商王朝的疆域東至海濱,西達今映西西部、甘肅東部,北到今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南到今湖北,中心在黃河中下游今河南東北部、山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
憑藉安陽優越的環境,殷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業績。奴隸制的國家機構進一步完善,統治較為穩定,奴隸制社會開始進入繁榮階段。考古發掘呈現出的規模宏大的宮殿王陵、精美絕倫的各類器物,都實實在在地證明了這一點。商民族檀長農業經營,盤庚遷殷以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農業更為發達。甲骨文中經常見到商王求雨或者祈求物阜年豐的記載,這說明商朝先治者十分重視農業生產。
商代的農業經營方式以井田制為主,經常使用的生產工具有木耒、石耜等,青銅農具也開始使用,生產工具的改進,集中體現了生產力的發展。今天我們常見的農作物品種和瓜果蔬菜等,那時也基本上都已經開始種植。考古發掘中大量出現的酒器,說明此比時的糧食產量已經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並且已有剩餘可供釀酒。
商代的手工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殷墟發掘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銅器,如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戌大方鼎等,代表了此時治鑄業的發展水平。商代的製陶業也有很大發展,以高嶺冷土為陶坯,高溫燒製的刻紋白陶,已經完全具備了瓷器的特徵。農牧業和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有人認為,後世稱經營商業活動的人為“商人”,就是因為商代人尤共善於經商。貝,這一交換媒介,被當做貨幣廣泛使用,其中體現了殷商時代商業的高度發展。穩定的政治局面和繁榮發達的社會經濟,為殷商時代的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甲骨文就是殷商文化高度繁榮的見證。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般商時代占卜祭祀的記錄,生動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就是由其發展而來的。相比已經消亡的其他文明古國的文字,甲骨文在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安陽殷墟既有歷史文獻記載,又被考古發掘證實,已獲得國內外學術界的一致公認。
2006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透過決議,將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殷人在這裡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殷商文化,奴隸制國家機構逐漸完善,政治穩定;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迅速發展;科技文化空前發達,奴隸制社會進入繁榮階段。安陽也因此成為中國八大古都之首。
由於殷墟的各種驚人發現,安陽在殷商時代的高度繁榮,已廣為世人所知,而其在中國古代其他歷史時期的地位,也因此就經常被忽視。下面我們就來沿著歷史的長河,回顧安陽數千年的歷史行程。其實位於大山之中、廣川之上的洹漳流域,很早便有人類生息、繁衍。據記載,20世紀50年代林州在修建紅旗渠時,就從石灰岩中發現了古人類化石,這說明,五六十萬年以前,這裡就有了人類的存在,這和舊石器時代中期著名的“藍田人”、“北京人”同屬一個時代。
在位於安陽市區西南約25公里處的小南海,發現的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小南海人”洞穴遺址,是河南省境內發現的第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它對研究人類發展史古生物發展史,特別是黃河以北地區的地質變化及水文氣候演變等有重要價值,受到國內外考古界人土的高度重視,郭沫若先生命其名為“小南海文化”。
在小南海下游洹河兩岸,新石器時代豐富的文化遺址中,考古發掘多次發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文化兩兩共存的情況。特別是在殷墟附近還多次發現了考古學史上十分罕見的三層文化疊壓的現象。這些都充分的說明了,商王朝定都於殷之前,這片地區就已經有了極其深厚的積累,為殷地成為商朝都城,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朋友們,你是不是也為殷帶先民創造的燦爛歷史,而深感自豪和驕傲?
回覆列表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首先,以德立威,厲兵秣馬,使臨近部落紛紛歸附。商族在滅夏前尚處於氏族社會末期。此時商族內部的不平等、奴役和剝削等現象亦早已產生,但相對於夏王朝的統治來說要寬鬆、緩和得多。湯亦注意取得國內的擁護和支援。“湯以寬治民,而除去邪”,“夙興夜寐,以致職明。輕賦薄斂,以寬民氓。布德施惠,以振窮困。弔死問疾,以養孤孀。百姓親附,政令流行”[31]。成湯的勤政薄斂體恤民情等舉措,對籠絡人心,鞏固統治,積蓄滅夏力量起到了十分顯著的作用。他的行為不僅得到本族人的擁護,也使得夏人及其他方華人民十分嚮往。因此,也就有了“湯修德,諸侯皆歸商”的局面。
商湯的活動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此時商的力量雖已有較大發展,但相對於夏仍然弱小,不得不暫時 臣服於夏。夏桀出於猜忌將商湯召來並囚之於夏臺。
其次,用伊尹的計策,離間夏桀與其同盟者九夷族的關係,使力量對比漸漸轉向於己有利。
《說苑·權謀篇》對此有較詳細的描述:“湯欲伐桀,伊尹曰:請阻乏貢職以觀其動。桀怒,起九夷之師以伐之。伊尹曰:未可,彼尚猶能起九夷之師,是罪在我也。湯乃謝罪請服,復入貢職。明年,又不貢職,桀怒,起九夷之師,九夷之師不起。伊尹曰:可矣。湯乃興師,伐而殘之,遷桀南巢氏焉。”至此,除了少數部族如昆吾等尚聽從夏王的指揮外,桀已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形勢已轉變的對商湯極為有利。
完成這些準備後,商開始對夏用兵。
湯在興兵伐桀的誓師大會上,歷數夏桀的罪惡及人民對桀的痛恨,假借上天的旨意指出滅夏戰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指出滅夏是上天的命令而不可違背,有功者將受到獎賞,不從者要受到嚴厲懲罰。這就是儲存至今的《尚書·湯誓篇》。商湯從亳起兵,矛鋒直指夏都。在與夏桀決戰之前,先滅掉了此時仍然聽從夏王指揮的個別方國部落。《詩·商頌·長髮》:“韋、顧即伐,昆吾夏桀”鄭玄如是註釋:“韋,彭姓也。顧、昆吾皆己姓也。三國黨於桀惡,湯先伐韋、顧,克之。昆吾、夏桀則同時誅也。”說明湯之所以伐韋、顧、昆吾三國,是因為它們仍在助桀與商為敵,即“三國黨於桀惡”。三國之中最後滅亡的是昆吾,“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代昆吾,遂伐桀”。
至此,夏桀羽翼已被全部剪除。然而,此時夏桀對商湯的進攻並未做認真防備,“桀亡待湯之備”。因此,當商湯的軍隊到來時,“未接刃而桀走”。夏軍逃至鳴條(山西夏縣之西),一戰被商軍擊潰,夏桀逃奔南巢而死。滅夏後,湯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虞城縣谷熟鎮西南三十五里)。“湯乃踐大子位,代夏朝天下”。至此,商湯完成滅夏重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