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雄建鬥

    兒子與爸爸的關係,壬成倭亂的時候,北韓八道丟的只剩一道,這個時候北韓國王想跨過鴨綠江到大明哪裡去避難,結果被守軍攔住,然後北韓國王說了句,“寧亡於父邦,不亡倭奴”

  • 2 # 踏雪擒龍

    好到沒話說,是穿一條褲子的父子。

    太祖賜號,永不加徵

    洪武23年(1392年),北韓權臣李成桂發動兵變,推翻了王氏高麗,獨立建國,並擬了“北韓”、“和寧”等幾個國號,上書大明皇帝朱元璋請求御手裁定。朱元璋感其誠懇,以“東夷之號,惟北韓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為由下詔書於李成桂,命其以“北韓”號之。並在《皇明祖訓》中將“北韓”列為永不徵之夷國,以示照顧。次年,李成桂正式登基,稱國主,國號“北韓”,為感大明恩德與尋求庇佑,國內不設年號,而從大明年號,終明一世。年年上供,歲歲來朝,從未缺漏。極盡臣子之本分。

    抗日援朝,再造國恩。

    萬曆16年(1588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並制定大陸政策,妄圖稱霸東亞,上書北韓國主命其投降日本、倒戈攻明,遭到北韓拒絕。豐臣秀吉大怒,隨即,於萬曆20年(1592年),率領14萬大軍入侵北韓。北韓史稱“壬辰倭亂”。日軍一路喊殺,士氣旺盛,北韓漸漸不敵,不到一個月,便攻佔了平壤,北韓滅亡。北韓不甘,上書求援於大明。大明由於張居正變法後,國庫豐盈,軍力強大。隨即派宋應昌、李如松等部率援兵4萬,火速奔往北韓,與日本作戰。得到明軍援助後,北韓士氣上來了,紛紛以死護國。

    不久,天朝軍隊重創日本,日本撤軍平壤,北韓復國,明日二國簽訂合議,以北韓公主入日本和親告終。誰知日本賊心不死,於萬曆25年(1597年)又入侵北韓,北韓又亡國,再次求援。大明於是又派援軍4萬來助,後期更是傾國之力再續援兵,前後共計7萬多人。大破日本,日本憚於大明之威,不敢盲攻。後期豐臣秀吉死,日本群龍無首,便撤軍北韓。北韓之圍遂解。大明的兩次援朝,對北韓來說實在是莫大的恩德,此後,北韓對大明更加的忠心了。以至於在後來後金軍逼迫降金時,北韓國王還感激涕零的唸叨著天朝的大恩,涕淚悲泣地說“壬辰之役,唯天朝則不能復國,至今君臣上下,相保而不為魚者,其誰之力也?今雖不幸而大禍迫至,猶當有隕而無二也。不然,將何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也?”。可見,其對於大明的忠誠已經到了倫理準則的地步。

    明亡不止,永續明宗。

    崇禎9年(1636年),皇太極想要在盛京稱帝建立大清,並派使者知會北韓人參與勸進。這就意味著北韓要斷絕與大明關係,奉後金(大清)為宗主了。北韓人多年來深受大明恩德,不肯如此。據《李朝實錄》載:我朝三百年來,服事大明,其情其義,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再造之恩,自開闢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宣祖大王所謂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實是真誠痛切語也。實不願忘恩負義,棄明投清。

    然而而今又受到女真人的欺壓與訛詐,一時情緒高漲,拒不接見,並將使者囚禁。皇太極大怒,率領十萬大軍親征北韓,北韓史稱“丙子胡亂”。當時,毛文龍、袁崇煥已死,登萊巡撫袁可立經營數年的登萊防務也已經土崩瓦解,對金兵南侵已經不起任何作用。金兵驍勇善戰,一路燒殺搶掠,如入無人之地。所至處,上下惶惶,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

    隨後金兵過關斬將,所向披靡,不日便深入北韓腹地,逼得北韓仁宗大王不得不灰溜溜的逃到南漢山城這個不毛之地,等待各路勤王大軍的到來。北韓素有“唯望父母邦之來救矣”的念想,深念大明朝的大恩,企求父母之國天兵神降來挽救子國北韓於水火。但明朝此時內憂外患交加,已是處於山雨已來,大廈將傾的境地了,還有什麼能力來救北韓呢?後來終於由於糧食匱乏,難以為繼,又加金兵圍城,人心渙散,餓殍遍野。仁宗不得不投降於後金,奉大清為宗主,為清兵歌功頌德了。

    綜上所說,可見北韓與大明的關係已經深到可以用父子來形容了。大明是君父之國,北韓則是子臣之邦。以至於雖然後來降了清國,卻也是貌合神離。故雖然明朝滅亡,但北韓民間仍奉崇禎年號,在史書中也多稱呼金(清)為“胡”、“虜”。表面上阿諛奉承,心裡實則是萬萬的不願意稱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克沁機關槍為什麼要配一個彈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