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科舉制雖然產生於隋唐兩朝,但真正迎來興盛期的卻是宋朝,不僅錄取的人數大幅激增,就連應試者的身份、背景也幾乎不再限制,以故寒門子弟因考試而入仕者極多,其中不乏有封侯拜相者。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說的便是這種透過科舉實現人生華麗逆轉的貧寒讀書人。

    按照常人的理解,既然是科舉,那麼考試的內容必然是詩書文章,以水平高低論輸贏,最優者自然便是狀元。但在宋朝初年,狀元的誕生卻不完全是這麼回事,其中某位進士之所以勝出,除了文筆之外,最終竟然要訴諸於單挑能力,真是前所未聞。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樁奇葩事。

    宋太祖、太宗兄弟都是武將出身,雖然稍通文墨,但對於在殿試中評卷、選狀元這種事,卻並不在行,所以為了能在短時間內選出狀元,便制定了一條奇葩的規定:在殿試時,第一個答完三道大題目(即“一賦一詩一論”),並交卷者便是狀元!(“殿試用三題,為以先納卷子,無難犯者為魁。”見《玉照新志·卷六》)。

    既然能進入殿試,說明應試者的水平都差不多,在這種情況下到底誰能勝出,很重要的兩點,便是答題的速度和交卷的速度,這不僅要求應試者要腦快、手快,而且短跑速度也要跟得上。宋初科舉唯快不破,既然大家都在拼命地追求速度,那麼在殿試中難免會發生不少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這場殿試,其過程便讓人啼笑皆非。

    且說在這場殿試當中,王嗣宗與趙昌言在同一時間內答滿題目並交卷,這讓宋太祖很是尷尬,不知道該選擇誰來做這個狀元。思慮良久,皇帝做出一個近乎荒唐的決定,讓王嗣宗與趙昌言透過“手搏”(即單挑)來定輸贏,獲勝者既是狀元。

    這場別具一格的比賽實行三局兩勝制,結果在前兩輪中雙方互有勝負,為了能在最後一輪勝出,王嗣宗決定使用陰招。趙昌言由於禿頂,所以戴了頂幞頭,結果在搏鬥被王嗣宗中抓下來,並趁著趙昌言遮擋禿頭的一瞬間,將他摔倒在地,然後跪倒在皇帝面前興奮地喊道:“微臣勝出了!”宋太祖見後哈哈大笑,便真的將王嗣宗定為狀元。

    王嗣宗,汾州人,太祖時舉進士,與趙昌言爭狀元於殿前,太祖乃命二人手搏,約勝者與之。昌言發禿,嗣宗毆其幞頭墜地,趨前謝曰:“臣勝之!”上大笑,即以嗣宗為狀元,昌言次之。見《涑水記聞·卷三》。

    司馬光的這段記載固然傳奇,但在史實上卻有錯誤,因為趙昌言乃是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的進士,跟王嗣宗並非同年中舉。而按照《玉照新志》的記載,跟王嗣宗競爭狀元的則是陳識,此說才符合常理(“開寶八年廷考,王嗣宗與陳識齊納賦卷,藝祖命二人角力以爭之,而嗣宗勝焉,嗣宗遂居第一名,而以識為第二人。”見《玉照新志·卷六》)。

    王嗣宗作為滿腹才華的文士,最終卻透過格鬥的方式當上狀元,難免會成為某些人奚落物件,而他對此也極為敏感。某次王嗣宗在終南山拜訪大隱士种放,結果後者在交談時跟他開玩笑,送給他一個“手搏狀元”的綽號,讓王嗣宗羞惱至極。為了報復种放,王嗣宗便在皇帝面前汙衊他,差點害的後者入獄。

    王嗣宗雖然為人善妒刻薄,喜歡對得罪過他的人打擊報復,但在做官期間卻是為政嚴明、政績卓著。例如,王嗣宗在江浙任職期間,百姓生病後都不去診治,而是透過祭拜當地的淫祠來祈福。為此,王嗣宗譭棄當地的淫祠,並將藥方刻在石碑上讓百姓選用,結果不僅治好百姓們的病,也讓當地的風氣為之改變,一時間被天下傳為美談。

    加比部郎中、淮南轉運使、江浙荊湖發運使。揚、楚間有窄家神廟,民有疾不餌藥,但竭致祀以徼福。嗣宗撤其廟,選名方,刻石州門,自是民風稍變。見《宋史·卷二百八十七·列傳第四十六》。

    王嗣宗歷事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從秦州司寇參軍做起,曾經做過御史中丞、樞密副使等高階職務,最終以左屯衛上將軍、檢校太尉的身份致仕。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嗣宗病逝於家,享年78歲。王嗣宗去世後,被宋真宗追贈為侍中,兩個兒子、兩個外甥都被錄用為官,可見朝廷對他的器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老子認為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