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種花家的蘿蔔頭

    在那個東歐劇變的年代,各方的態度是這樣的:

    美國:經過多年的冷戰,蘇聯終於倒下了,東德也在東歐劇變中一片混亂,支援西德合併東德可以延伸美國在歐洲的地緣政治前沿。蘇聯:自己已經後院起火了,無暇顧及,東德要走也攔不住,隨他去吧。

    英、法:歐洲格局本來是我們主導的,兩德合併將產生一個新的強大德國,威脅我們的地位,威脅我們的國土安全,一戰後就放鬆了德國那麼點,它翻過來就把我們打成那樣,不能讓他們合併。

    英國和法國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因為德國真的很強,即便是分成東西兩德還是一樣。柏林牆建立後,東西德開始獨立發展,雙方經濟發展均極為迅速,在70年代甚至出現了“經濟奇蹟”。到統一前夕,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而民主德國也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德國在合併之後發展速度遠遠超出了預料,而且在歐盟也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不僅如此,德國也掌握了歐盟的主導權,這一點至今都讓英國和法國十分地無奈。

    所以當時英法要極力反對兩德合併,這樣的德國它們能不擔心嗎?

  • 2 # 世界史圖鑑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北分割槽佔領。不久爆發冷戰,德國成為東西方陣營的橋頭堡。作為戰敗國東西德國的分裂使得德國民眾心痛至極。在1990年兩德最終實現統一。德國的統一不單單是國內問題。實際上是歐洲各大國之間鬥爭妥協的產物。對於德國統一的問題上,英法是明確表示反對的,而蘇聯和美國則持支援態度。

    首先,蘇聯並不阻止兩德統一。其中的成分當然也不單純,首先,德國在歷史上與俄國就有盤根錯節的關係,兩家多代聯姻。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兩國大打出手蘇聯反擊過程中趁機佔領了德國的發源地。這個領土蘇聯是不願意歸還的。因此,作為籌碼蘇聯要求東西德的統一換取對加里林格勒等無視。實際上是一種領土談判條件。德國為了實現統一,也默認了這一條款,並在憲法中規定。

    統一僅限於東西德國與周邊國家有爭議的領土,德國主動放棄。以此與周邊國家達成諒解。在當時蘇聯已經深陷國內危機,無論同意與反對,蘇聯都無法改變既成事實。也正因如此,蘇聯賣個順水人情,支援兩德統一,以緩解西部的壓力。鞏固二戰之後所建立起來的蘇德關係。這當然也收穫了一定的回報,在德國統一後相當長的時間內,蘇德關係都穩固發展,即便蘇聯解體。

    而法國和英國則對兩德的統一持反對態度。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德國給英國和法國帶來了諸多災難,法國甚至被滅國。英國也因為戰爭的關係失去了世界霸權。同時,英國所執行幾百年的大陸均衡政策也不允許德國實現統一。對於法國來說,削弱德國一直是其國家戰略之一。對於德國的統一兩者都明確表示反對。但胳膊擰不過大腿,除了蘇聯之外,美國也認可兩德統一。

    美國想要控制歐洲步自然不能使法國和英國一家獨大。重新扶持德國,在西歐內部便有英法德三國相互競爭。美國從中斡旋維持大國之間的平衡並掌握對歐洲的領導權。最終在兩個超級大國的支援和預設下,德國實現統一柏林牆就此推倒。在兩德統一時。聯邦德國的實力其實已經遠遠超過民主德國,兩者之間的經濟總量相差近十倍。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聯邦德國佔據德國的工業和經濟中心魯爾工業區,而民主德國則主要是農業和輕工業區。聯邦德國被盟軍佔領,對於當地的破壞小,基本儲存了德國原有的工業生產能力,而蘇聯佔領東德之後將工廠悉數運往國內。工業以及經濟基礎遭到嚴重破壞。再加上聯邦德國熟資本主義陣營,可以與諸多資本主義國家,聯通市場發展經濟,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也為其提供巨量援助,是德國迅速恢復。

    加入蘇聯的國家,包括民主德國。都長久以來無法解決自身經濟問題,國內環境越搞越糟。同盟國苦不堪言,自身實力和條件也迅速衰落。西德在二戰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國防都是歐美聯軍所佔領,自己全心發展經濟。而民主德國在蘇聯軍事高壓之下長久與同盟國之間的軍事對抗,使得民主德國沒有機會發展自身實力。最終造成百萬科技人員逃往西德。以其說是兩德合併統一德國,不如說東德自動解散,以五個周的形式集體加入西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書豪成猛龍第三後衛,上場時間零零碎碎,“林瘋狂”還能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