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陰陽毒指的是在《金匱要略》記載的一種病症,陰陽毒乃熱毒侵入血分之證,根據熱毒與血相結的深淺程度不同而有陽毒與陰毒之分。為感受疫毒,內蘊咽喉,侵入血分的病症。分陽毒和陰毒,陽毒因熱壅於上,以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為主要症狀;陰毒乃邪阻經脈,以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為主要症狀。病情均屬危重,《諸病源候論·傷寒陰陽毒候》指出:“夫欲辨陰陽毒病者,始得病時,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陰,不冷者是陽。”這是在陰毒、陽毒典型症狀出現前的一種鑑別方法。 3-仲景 時代 對疫病已有證治經驗 陰陽毒是急性熱病,之所以放在《金匱》中,是因為其病程不如傷寒六經病證有那麼明顯的階段傳變性,而可以用六經來歸納。這也說明陰陽毒和仲景當時遭遇到最多的傷寒不同,陰陽毒屬另類病證,是後世強調的特殊性極強的傳染病,比較兇險。六經病證雖然能夠框住整個外感熱病的證治,但對溫熱性病證、疫毒性病證,畢竟具體的治法方藥不夠,否則溫病學說不會再出現。雖然《傷寒論》中也不乏對溫熱病的描述,如111條:“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燻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但當 時尚 欠有效的 方法 ,也是不爭的事實。
4-從 歷史 上看,漢末魏晉是歷史上一個外感熱病的高發期,作為具體流行的病證,在這個時期有主要的,也有次要或散發的,諸如傷寒與陰陽毒的對立,是否可以從一個側面提示這樣的 問題 。
5-陰陽毒證治體現了臨床辨病與辨證的統一 中醫講求辨證,以辨證論治為臨證基礎,但我們不能以此否定辨病論治的存在,甚或否定辨病的必要性,張仲景本身就是病證結合進行論治的。辨證比較寬泛,而辨病更具針對性,二者經緯交錯,可以更好地把握住疾病的 治療 。辨病的到位能夠產生專方,從某種程度講,麻黃、桂枝是太陽病的專方,白虎、承氣是陽明病的專方,六經病都有專方,或稱代表方、基礎方,這是對病的,而萬千變化的加減方則體現了辨證。《金匱》是以雜病為主,對雜病的處理,可以有一病多方的模式,也可以有一病一方的臨證方法。陰陽毒病,毒字是對病因的把握,以示和一般外感的區別,而陰陽二字則體現了對證的認識,陰陽二字留給後人以很大的餘地,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和發揮,如表裡、寒熱、虛實等。但陰陽二字畢竟過於籠統,隨著認識的深入,從病名的角度,最終免不了要被捨棄,就如《金匱》中首篇提到的陰病十八、陽病十八要被淘汰一樣。但是,在對病的認識尚未深入時,以陰陽從證的角度加以把握,又不失為臨證實用的方法,這就是辨病與辨證的相互關係。進一步說,即使臨證對病的認識相當深入,或者已經有了專方,但作為中醫的治療,辨證仍然不可或缺,因為辨證還能起著微調的作用,使治療更加到位。
2-陰陽毒指的是在《金匱要略》記載的一種病症,陰陽毒乃熱毒侵入血分之證,根據熱毒與血相結的深淺程度不同而有陽毒與陰毒之分。為感受疫毒,內蘊咽喉,侵入血分的病症。分陽毒和陰毒,陽毒因熱壅於上,以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為主要症狀;陰毒乃邪阻經脈,以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為主要症狀。病情均屬危重,《諸病源候論·傷寒陰陽毒候》指出:“夫欲辨陰陽毒病者,始得病時,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陰,不冷者是陽。”這是在陰毒、陽毒典型症狀出現前的一種鑑別方法。 3-仲景 時代 對疫病已有證治經驗 陰陽毒是急性熱病,之所以放在《金匱》中,是因為其病程不如傷寒六經病證有那麼明顯的階段傳變性,而可以用六經來歸納。這也說明陰陽毒和仲景當時遭遇到最多的傷寒不同,陰陽毒屬另類病證,是後世強調的特殊性極強的傳染病,比較兇險。六經病證雖然能夠框住整個外感熱病的證治,但對溫熱性病證、疫毒性病證,畢竟具體的治法方藥不夠,否則溫病學說不會再出現。雖然《傷寒論》中也不乏對溫熱病的描述,如111條:“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燻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但當 時尚 欠有效的 方法 ,也是不爭的事實。
4-從 歷史 上看,漢末魏晉是歷史上一個外感熱病的高發期,作為具體流行的病證,在這個時期有主要的,也有次要或散發的,諸如傷寒與陰陽毒的對立,是否可以從一個側面提示這樣的 問題 。
5-陰陽毒證治體現了臨床辨病與辨證的統一 中醫講求辨證,以辨證論治為臨證基礎,但我們不能以此否定辨病論治的存在,甚或否定辨病的必要性,張仲景本身就是病證結合進行論治的。辨證比較寬泛,而辨病更具針對性,二者經緯交錯,可以更好地把握住疾病的 治療 。辨病的到位能夠產生專方,從某種程度講,麻黃、桂枝是太陽病的專方,白虎、承氣是陽明病的專方,六經病都有專方,或稱代表方、基礎方,這是對病的,而萬千變化的加減方則體現了辨證。《金匱》是以雜病為主,對雜病的處理,可以有一病多方的模式,也可以有一病一方的臨證方法。陰陽毒病,毒字是對病因的把握,以示和一般外感的區別,而陰陽二字則體現了對證的認識,陰陽二字留給後人以很大的餘地,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和發揮,如表裡、寒熱、虛實等。但陰陽二字畢竟過於籠統,隨著認識的深入,從病名的角度,最終免不了要被捨棄,就如《金匱》中首篇提到的陰病十八、陽病十八要被淘汰一樣。但是,在對病的認識尚未深入時,以陰陽從證的角度加以把握,又不失為臨證實用的方法,這就是辨病與辨證的相互關係。進一步說,即使臨證對病的認識相當深入,或者已經有了專方,但作為中醫的治療,辨證仍然不可或缺,因為辨證還能起著微調的作用,使治療更加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