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波宛
-
2 # 輕文化
有幸作答
莊子的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中比較有特色的,其思想浩大,筆者在此只能簡要概括。
“無為”這是莊子思想最為直接的思想,與老子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過多的干預自然事物的發展不同,莊子的無為是過分的強調“自由”只有自由自在不遵從規矩才能幸福。
天人合一是莊子思想中最為浩大的思想,天人合一是莊子論幸福觀發展而來的,他認為幸福就是逍遙自在,人各有幸福互不干涉,而最大幸福就是能做到天人合一。
齊物論,這是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了,包含了很多知識例如相對論,論知識等等。
莊子的思想浩大而廣泛,筆者不能完全表述,所以簡要概括莊子思想作答。
-
3 # 阿鹿大俠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道”。
莊子認為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
他認為,“天”是與“人”兩個對立的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是“人為”的,與自然相背離的。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達到與天地相通的境界,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以有限的生命去極端地追求無窮的知識、利益,而忽略身邊一切的美好這是滯礙鬱滯的,是非自然的。
拓展資料: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中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
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回覆列表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思想是從老子思想發展而來,他把老子的道發展成主觀唯心主義,把樸素的辯證法發展成為相對主義。
他對“道”的解釋更加神秘,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非物”,是精神性的東西,他把老子關於對立面轉化的看法引向極端,認為無論大小、長短、貴賤、美醜、成毀等一切差別都不存在,基於這個觀點,他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於殤子(夭折的幼兒),而彭祖(傳說中最長壽的人)為夭。
”這就混同了大小、壽夭的區別,否定事物的質的規定性,走向“不別同異”、“萬物一齊”的相對主義。於是他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這就是說可以不必過問是非,生死如一,表現出悲觀厭世的情緒。他不僅認為“齊是非”、“齊萬物”,甚至“齊物我”,正如他所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進入神秘主義境界,一切皆不可知。
作為沒落階級的代表,他竭力逃避現實,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達到“真人”境界。要成為“真人”,就要能夠“坐忘”,即完全忘掉自己,在精神幻覺中消除形骸的我,在精神上和天地合一,與萬物同體,完全解脫塵世間的利害、得失、譭譽、是非,精神上得到絕對自由,進入逍遙遊的境界。
老莊思想中的消極、頹廢的一面,後來成為一切沒落失意的階級或集團寄託精神世界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