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淨月暖陽
-
2 # 辯證哲學論
對於張郃,我進行過一定的研究瞭解,發現張郃是三國時期一個極重要人物。張郃在官渡之戰之前先跟隨韓馥,韓馥失敗後,跟隨了袁紹,只是因為官渡之戰時對是否援助烏巢一事上與謀士郭圖意見相左,最後烏巢糧草被燒,曹操大本營未被攻破,郭圖羞愧難當,誣陷張郃,逼迫張郃投降曹操。後來跟隨曹操征戰四方,戰功卓越。其中有幾次關鍵性的戰役。首先,巴西之戰跟隨曹操征服張魯,使其投降,魏得漢中之地。第二,定軍山一役,劉備親率精兵萬人分十道攻擊張郃,但是也未能攻克,這一役黃忠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劉備知道後卻說:“要殺就殺張郃,殺夏侯淵有什麼用!”可見張郃帶兵的能力,亦被劉備所忌憚。而張郃跟隨曹操後一直讓張郃作為夏侯淵的助手,有其重要原因,就是夏侯淵勇力有餘,智謀不足,而張郃有勇有謀可以作為夏侯淵的作戰參謀,可以幫助夏侯淵。第三,街亭之戰,街亭作為蜀漢進攻曹魏的戰略要地,張郃親自帶兵過河,圍困馬謖,最終使諸葛亮不得已“揮淚斬馬謖”。毛澤東曾因此事件質疑諸葛亮的用兵才能: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諸葛亮不親自帶兵去防禦,而卻派遣了一位從未帶兵打過仗的參謀去前線作戰,導致了街亭失守,全軍而退,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張郃一生征戰,最後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諸葛亮,結果中計而戰死沙場。張郃是三國時期不得不說的重要人物,設立九品中正制的曹魏重臣陳群這樣評價張郃:“郃誠良將,國所依也。”張郃行伍出身,死後四個兒子皆襲列侯。《三國演義》中雖沒有特別描寫他,但是張郃的歷史功績卻是抹不掉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三國那個群英璀璨的年代,留下了多少英傑的故事。各種史料傳說,被羅貫中集於一冊通俗易懂的演義,補充無數的想像和細節,讓每個人立刻鮮活起來,為代代人津津樂道。
在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演義故事裡,人們的焦點大多在曹操的能,關羽的忠,張飛的猛,趙雲的膽,馬超的勇,黃忠的老當益壯。諸葛亮的智,司馬懿的奸,周瑜的帥,郭嘉的妖,賈詡的毒,魯肅的厚道,荀彧的王佐之才……
那怕是一些出場不多,但仍為人印象深刻的呂布的天下第一,典韋的懸花一現,顏良、文丑死的窩囊,小霸王死的憋屈,黃蓋使出的苦肉計……
就是曹操帳下的眾多大將,也是許褚的裸身戰馬超,張遼的血戰逍遙津,徐晃的烏巢燒糧草,夏侯惇的拔矢吞睛,夏侯淵定軍山慘死,曹仁的樊城死守,曹洪的屢救曹操,那怕是于禁被水淹七軍,龐德與關羽大戰百合……
張郃,雖然在演義中位列“河北四庭柱”,但明顯和顏良、文丑的武力值不在一個水準上,與高覽一同降曹後,也沒什麼突出表現。在三國志中,雖與張遼、樂進、于禁、徐晃並列作傳,這也是曹操五子良將之說的來源,張郃也只位列其四。何況這是魏書之十七,地位遠不如諸夏侯諸曹的地位。
在演義中,張郃在前半生幾乎是常敗將軍,敗於趙雲,敗於黃忠,敗於張飛,甚至到後來一聞趙雲之名,望風而逃。這樣的二流武將,在初讀三國演義的人來說,是不屑入眼的存在,可怎麼能“火”起來的呢?
想起來,原因有這麼幾個。其一是到後三國年代,超一流和一流武將陸續凋敝,連徐晃都被孟達一箭射死,隨曹操起家的武將都己逝去。這樣張郃這個二流武將,才顯示了出來。可見後三國的武將遠不及前半部的武將。身體好,活得長是多麼的關鍵。
其二,是街亭之戰,成為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的核心原因。其實街亭之戰,演義中不是張郃多能,而是馬謖太蠢。歷史上街亭是北伐必敗後,掩護主力撤退的一場阻擊戰,兵力對比是必敗之局,張郃的作用並沒那麼大。相較而言,不如郝昭以一千兵力,駐守陳倉,以一城之力擋住蜀漢的二次北伐。
其三,是現在流行一種“腹黑名著”,用陰暗的眼光解讀四大名著,宮鬥劇看多了,還是人的心理陰暗了。張郃被誘入木門道,萬箭穿身而死,生生被解讀成了司馬懿和諸葛亮聯手作局,殘害張郃,引發無數人的同情。演義和三國志均無這樣的論調,不知這些人是如何揣磨出來的。其實,黑夜給了我們黑的眼晴,我們拿他來尋找光明。而腹黑的人,心裡是黑暗的,看什麼都是黑暗的,那他的人生,註定也是黑暗的。
好了,讓張郃歇歇吧,我們一起在三國裡找尋真正的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