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仔說歷史
-
2 # 搞哥讀史
清朝共有八人死後受諡文正,其中實至名歸者有之,模稜兩可者有之,惟有曹振鏞,我認為最名不副實。
《清史稿》曹振鏞本傳記載,曹振鏞去世後,道光皇帝作出了這樣的評價:
“大學士曹振鏞,人品端方。自授軍機大臣以來,靖恭正直,歷久不渝。凡所陳奏,務得大體。……曹振鏞實心任事,外貌訥然,而獻替不避嫌怨,朕深倚賴而人不知。揆諸諡法,足以當‘正’字而無媿。其予諡文正。”為何道光如此欣賞曹振鏞呢?原因在於道光本身是一個能力較差的君主,誤把庸才當人才。庸臣當國,為禍甚大。
一、阻格言路《瞑庵雜識》載:“道光初,曹太傅振鏞當國,頗厭後生躁妄。門生後輩有入御史者,見必戒之曰:「毋多言,毋豪意興。」由是臺諫務循默守位,寢成風俗矣。”
曹振鏞奉行的原則,不說話,就不會說錯,不做事,就不會做錯。因循守舊,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和氣生財。道光為無識之君,最容易被曹振鏞這樣的庸才所迷惑。御史不參劾,便以為天下太平,粉飾度日。
二、傾軋排擠清人筆記記載,凡是有曹振鏞不喜歡的人,他都用力排擠,且排擠的方式非常巧妙。
比如曹振鏞不喜時任雲貴總督的阮元,有一日道光問起阮元有什麼優點,曹振鏞回答說,阮元學問很好。道光問其故,曹振鏞說:“現在雲貴總督任內,尚日日刻書談文。”
曹振鏞表面上是誇獎,但用心十分陰刻,道光聽後便以為阮元在雲貴總督任上不務正業,不久就將他內調回京。
三、扼殺人才《清稗類鈔》載:“振鏞在樞府,宣宗以閱疏太煩為苦,振鏞教以挑剔小過誤字加之嚴譴,則臣庶震懾,封事自稀,可不勞而治。宣宗納之。其後廷試亦專剔誤字,不復衡文。”
曹振鏞本身是庸才,必然不希望有真人才來搶他的飯碗。於是曹振鏞向道光建議,批改試卷只看字寫得好不好,對文章內容一概不理,結果是讓一幫和曹振鏞一樣的庸才充斥朝廷,只會磕頭,不會說話,更不會辦事。道光年間清朝加速衰落,和道光重用曹振鏞、穆彰阿一類的偽知識分子,不無關係。
-
3 # 歷史春秋網
在宋朝以前,是沒有人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這是一個美諡,對於文人來說,是對他死後最大的褒獎,以得之為榮。蓋棺論定,如果能得到一個文正的諡號,也算不虛此生了。
歷史上得到文正諡號的人有:宋代: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元代: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明代: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孫承宗、倪元璐;清代: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共二十七名。
其中最名不副實的,當屬宋代的鄭居中,他是宋徽宗趙佶時人,做為一個文人,沒有什麼風骨。宋徽宗的第二任皇后姓鄭,因為與鄭居中同宗,鄭居中就自稱與鄭皇后是叔伯兄弟。鄭皇后因為出身低微,所以也就默認了,鄭居中又是宰相王珪的女婿,依靠這層層關係往上爬,頗有諂媚之嫌。鄭居中是一個善於察言觀色的人,宋徽宗一度罷相蔡京,後來又後悔了,鄭居中因為與鄭皇后的父親鄭紳關係密切,所以得知了訊息,便上朝說為蔡京說好話,後又鼓動禮部侍郎劉正夫進言,幫助蔡京復相。大奸臣蔡京能夠復相,頗得鄭居中之力。
蔡京復相之後,沒有給鄭居中滿意的回報,鄭居中就又反過來說蔡京的壞話,從這件事上看,鄭居中是十個足的小人。在對外關係上,鄭居中反對對遼、金用兵,滿足於用歲幣維持和平,身居樞密院高位,沒有多大的政績,但卻得到宋徽宗的重用,可見君為昏君,臣為庸臣。死後諡曰文正,名不副實。
回覆列表
首先說明下,諡號是過去封建時代對一個人的肯定,一般會根據生前的人生經歷和當時統治者的喜好,而且諡號和官位一樣是有品級的,文正算是比較高的諡號評定了,他代表了你對組織的貢獻和組織對你的信任和肯定。曾國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至於是否名不副實還是實至名歸,就要看當時組織的大BOSS自己的認定,比如李鴻章死後,有人提議給他議諡號為文襄,後來慈溪回顧李鴻章的一生和他對當時組織的殫精竭慮,慈溪認為李鴻章是當之無愧的忠臣,逐給李鴻章上諡號為文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