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沉船
-
2 # 納蘭談史
《三國演義》裡說是呂蒙殺的關羽,然後很多的讀者朋友們都誤認為呂蒙因替周瑜報仇,違抗孫權命令逼死了關羽,其實真是冤枉呂蒙了,也是替孫權背了一頂大黑鍋。
根據正史陳壽《三國志》記載:“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很明顯是孫權下的斬殺令,和呂蒙沒有太大關係。其實這個錯誤的命令後來也讓孫權懊惱不已,孫權在歷史中也是一個愛記仇、很傲氣的性格,遠沒有影視劇中的那麼穩重有大局意識,關羽死後為了孫權擔心劉備的報復把罪責都推到了呂蒙的身上,並把關羽的首級送給了曹操,恰好呂蒙染病不久於人世以為死無對證,但最終還是遭到了蜀軍的報復。
至於自殺更是不靠譜,完全是演義塑造的英雄形象罷了,被人設計抓住了即便想自殺也不現實呀。
關羽之死於陳壽所著《三國志》中記載的很明白,是被孫權所斬首,與呂蒙關係實在不是很大。呂蒙、陸遜佔領江陵、宜都後,孫權也達到了荊州對當地官民進行安撫,並親自調派朱然、潘璋、孫桓對關羽進行圍攻。
孫權初時企圖誘降關羽,關羽對孫權詐降,立幡旗和人像在城牆上詐騙孫權,暗地裡出城遁走,兵眾離散,被朱然、潘璋所圍攻,潘璋的部將馬忠將關羽與其子關平、都督趙累一併生擒。
《呂蒙傳》則記載呂蒙在奪取江陵後,著重於安撫城中軍民,透過攻心之法取得關羽將士家屬的信賴。故意帶關羽派來的使者去看吳軍是如何善待漢軍家屬,並讓人寫信託使者帶回關羽軍中,徹底瓦解關羽軍計程車氣。並沒有記載呂蒙有參與圍攻關羽的作戰,孫權抵達江陵後,呂蒙可能一直留在城中做安撫工作,軍隊指揮權已交換到孫權手中。
陸遜的部隊負責封鎖三峽口,沿長江討伐漢軍部隊,亦招降過萬漢軍入麾下。關羽向西根本無可能返回蜀中,只能往更兇險的北方而逃。
所以關羽之死是孫權一手所為,因為呂蒙也在不久後死去,《三國演義》為了更為戲劇化,才寫成呂蒙是殺關羽的罪魁禍首,用關羽索命的情節來表達因果迴圈。事實上連呂蒙之死都沒什麼蹊蹺,荊州當時爆發大規模瘟疫,參與荊州之戰的孫吳大將甘寧、孫皎、蔣欽也盡在同一年病死,呂蒙很可能跟他們一樣是受了瘟疫侵襲而死。
索命的故事在三國相當流行,比如司馬懿逼死王凌不久後自己也病死,相傳司馬懿是被王凌索命,在夢裡被打傷而死。還有諸葛恪被孫峻所謀殺,也流傳下孫峻遭諸葛恪索命的故事。這都是時人強調因果報應,附會出來的傳聞。
由此可以看出孫權殺關羽並無什麼隱情,倒像是孫權被勝利所矇蔽,一時失去了大局觀。他為了鞏固荊州同時對投降的荊州官員都很是優待,沒有特地懲處任何人,唯獨殺了關羽。
儘管孫權不殺關羽,劉備也很大可能會出兵征討。只是留著關羽做人質,應該還有進行外交和談的餘地,交還人質和部分領土,未必不能持續同盟。孫權事後才發現有所不妥,把關羽首級送往洛陽給曹操,企圖讓劉備註意力轉向曹操,卻未能成功。
考慮到孫權性格,就知道他當時沒考慮太多,因為關羽對他頗為傲慢,經常小瞧孫吳,又曾拒絕孫權聯姻的請求,以孫權的器量對關羽早已有殺心。
孫權對待周瑜、甘寧、淩統的兒子都因犯法被孫權罷免,孫權還流放了孫策招攬的重臣虞翻,後期又整治了張休、顧譚二位功臣的兒子,本身就並不是一位很寬厚的君主。
夷陵之戰以後,孫權派使臣鄭泉去白帝城,劉備也質問鄭泉說孫權是不是認為劉備稱帝名不正言不順。鄭泉回答說曹操父子篡逆漢室,劉備不想著聯合天下志士討賊,卻先想著給自己立名號,是以孫權不願聽從劉備號召。
儘管孫權在夷陵大敗劉備,仍能明白孫吳很難獨立跟曹魏抗衡,還是期望繼續跟劉備交好,所以他應該是對當初一怒之下殺死關羽有些後悔。
至於關羽其人,他對劉備的忠義是無可非議的,雖對孫權詐降,但在生擒後拒絕投降而被斬首,盡了作為武將的職責,那個曹魏名將於禁的氣節確實不如關羽。
關羽死後,那些縱橫天下的英雄人物若曹操、劉備、張飛、馬超、法正、程昱、呂蒙、黃忠、甘寧、蔣欽、于禁、張遼都相繼死去,我想最大的隱情就是如何英雄的人物都終不免一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