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影音坊

    關於電影

    “怎麼能隨便送人手錶呢?表的意思是永遠”

    “怎麼能送人煙花呢?煙花的意思是短暫”

    只有短暫的記憶才能永遠在夢中反覆,一刻即永恆。

    記得《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當天,連看兩遍,模糊了夢境和現實,畢贛依然善於編織殘酷又溫柔的夢幻,讓人迷醉,無法自拔。

    誠然,《地球最後的夜晚》和《路邊野餐》有相似之處,都不滿足於平鋪直敘的敘事方式,都用了長鏡頭來表現夢境,夢境中人和事與現實產生互動關係。但我不認為這是照葫蘆畫瓢,《地球最後的夜晚》用至暗之夜表達了更深厚的思念,對家人,更是對愛人。

    我覺得對於《地球最後的夜晚》,不需要去寫一篇劇情理解的解釋說明,因為這是一部不能去剖析只能去感受的電影。這是部重感受不重劇情因果關係的電影。簡單的故事可以說得很纏綿,纏綿到近乎神經質,卻依然剋制。

    “畫面,配樂,顏色,潮溼,戀足,貧窮,底層,真實,混亂,咒語……

    有沒有天真地愛上過一個人,不懼生死,危險又著迷。這些調調正是我喜歡的,唯美又神秘。但,情緒你又能感受得到…

    現在的人都喜歡一場實際的戀愛,能把控得住的關係,有安全感的未來。卻忽略了人世間也有架構在“太空幻想”般帶有逃亡色彩的美學愛情,一旦牽扯到生死的美藝關係,在生活中死得都比較快。

    包括說一個故事,觀眾已經習慣了來龍去脈的套路,懸疑推理後的真相大白。卻忘記了真實的生活裡是有許多感情、緣分、回憶、情緒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於是,就變成了實際正在發生的畫面,那就是記憶的真實部分。

    最後,記憶被情緒的矛盾擊碎,在似夢似真的回憶裡,扯出最在乎最捨不得最放不下的“片段”———娓娓道來,不疾不徐………

    也許,這就是電影故事的優雅。”

    每部電影有它的受眾,也有它的命運。被大規模營銷騙進影院的非目標受眾帶來的口碑反噬已經愈演愈烈,也在我的預料之中。願意去用心感受它的觀眾是它的受眾,口碑遭遇大眾反噬是它的命運。無論外界怎麼說,都不會妨礙我自己對它的判斷。

    關於營銷

    大眾口碑失利在意料之中。正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地球最後的夜晚》作為一部以作者意志為主導的藝術片,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它的受眾註定是有侷限性的。對於藝術片的常規受眾來說,看電影有感受有所得即可,沒有絕對的看得懂與看不懂。但對於一般的觀眾來說,期待清晰明白的看到一個確定的故事,看不懂就是原罪。

    而此次影片可謂在宣發上下了大功夫,營銷方式屬於廣撒網,並沒有下意識的去區分受眾。所以必然會導致大批的非目標受眾走進影院,這樣做的風險顯而易見,大多數觀眾還是用不習慣且懶得思考的態度去迴應,而且覺得自己上當了,憤怒的直接打出低分。

    從藝術片傳播者和創作者的角度自然是希望其中能有部分潛在的待挖掘的受眾能被開發,讓他們瞭解並喜歡他們可能不太熟悉的這種電影型別,逐漸培養成習慣性的藝術片觀眾。目標觀眾基於認真觀看理性思考打出的高分或低分對於評價作品都是有意義的,而目標觀眾簡單粗暴的差評對於創作者的進步顯然是沒什麼意義的。不過一次大規模的曝光,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潛在觀眾被挖掘,對今後作品的有利影響也是不小的。受委屈的只是作品本身,因為難以得到一個有參考價值的評分。對創作者的信心也會是種傷害。

    從投資者、發行方的角度來說,能賺錢就是王道,只倚仗藝術片常規受眾去觀看,那票房註定無法讓投資者回本,也對不起影片的發行規模。從票房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目的應該是已經達到了,只不過這樣的案例不具備可持續性,這次“上當”的非目標受眾下次可能不會再買單了。

    其實文藝片希望透過商業片模式的宣發來取得票房的案例不在少數,雖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比一般文藝片更高的票房,但評分也或多或少因此而受到影響。比如包裝成超級大片的《一步之遙》,包裝成武俠片的《刺客聶隱娘》等等。可見,文藝片的市場開採不能急於求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媒曝恆大2500萬歐報價法爾考,頂替傷缺的塔利斯卡。對此你怎麼看?